文档详情

外科感染患者的护理概述(外科护理课件).pptx

发布:2024-12-17约2.03千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概述

;;;术后感染

在100年前,手术感染是一大难题。当时,截肢手术的死亡率高达40%~50%。外科医生已经注意到常见的化脓、丹毒、脓血症、败血症等与手术环境的关系,并称其为“医院病”

1818年~1865年,匈牙利产科医生Semmelweis证明产褥热是感染性疾病,并要求医生在接生前必须用漂白粉水将手洗净。采用这种方法后,产妇死亡率由10%降到了1%。这是抗感染术的开端。

1827年~1912年,英国的Lister是公认的抗菌外科创始人。他的主要抗菌剂是石炭酸,用以浸泡器械、喷洒手术室。

1867年~1870年期间,由于应用抗菌法,截肢术病人的病死率从45%降至15%。;一、概念

二、外科感染分类

三、病因

四、外科感染的转归

;

感染是由病原体侵入人体并生长繁殖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或)全身的炎症反应。

外科感染是指发生在组织损伤、空腔器官梗阻和手术后的感染。

;多为几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多数有突出的局部症状和体征

大部分感染的局部症状和体征明显突出,发展可引起化脓及组织坏死(局部炎症?全身感染)

与手术和创伤有关

常需手术治疗或换药处理;1.按致病菌种分类

(1)非特异性感染:又称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性感染,最常见。

(2)特异性感染:特异性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2.按病程分类

(1)急性感染:病程在3周以内。

(2)亚急性感染:病程介于3周至2个月之间。

(3)慢性感染:病程超过2个月。;3.其他分类

;3.其他分类

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原发感染是指在特定部位出现了首次的感染,继发感是在原发感染的基础上,出现了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所以说原发感染和激发感染还是可以相互鉴别开来。

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外源性顾名思义是身体以外的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发病;内源性感染是指人体体内原有的微生物在机体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发病。

;条件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

条件性感染又称机会感染:指平常为非致病或致病力低的病原菌,由于数量多和毒性增大,或人体抵抗力下降,乘机侵入而引起的感染。

医院内感染:一般系指在医院内致病微生物侵入人体所引起的感染,通常指在医院内发生的创伤和烧伤感染,以及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感染。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条件致病菌。

二重感染:长时间使用化学药物与抗生素后,原有对药物敏感细菌被消灭或减少,此时在原有感染灶或自身其他部位的耐药细菌异常增殖,发展成明显的感染。;外科感染的发生与病菌数量毒力及机体易感性,治疗合理与护理得当及时与否有关。

;(二)机体的易感因素

1.局部因素

①皮肤或黏膜破损

②管腔阻塞

③留置于血管或体腔内的导管处理不当

④异物与坏死组织的存在

⑤局部组织血液供应障碍;2.全身因素

①严重损伤或休克;

②慢性消耗性疾病;

③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④严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自血病或白细胞过少等;

⑤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转为慢性;

外科感染概述

;一、概念

二、外科感染分类

三、病因

四、外科感染的转归

;

感染是由病原体侵入人体并生长繁殖所引起的局部组织和(或)全身的炎症反应。

外科感染是指发生在组织损伤、空腔器官梗阻和手术后的感染。

;多为几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多数有突出的局部症状和体征

大部分感染的局部症状和体征明显突出,发展可引起化脓及组织坏死(局部炎症?全身感染)

与手术和创伤有关

常需手术治疗或换药处理;1.按致病菌种分类

(1)非特异性感染:又称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性感染,最常见。

(2)特异性感染:特异性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2.按病程分类

(1)急性感染:病程在3周以内。

(2)亚急性感染:病程介于3周至2个月之间。

(3)慢性感染:病程超过2个月。;3.其他分类

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

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条件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外科感染的发生与病菌数量毒力及机体易感性有关。

(一)病菌的致病因素

1.黏附因子

2.病菌毒素

3.病菌数量与增殖速度;(二)机体的易感因素

1.局部因素

①皮肤或黏膜破损

②管腔阻塞

③留置于血管或体腔内的导管处理不当

④异物与坏死组织的存在

⑤局部组织血液供应障碍;2.全身因素

①严重损伤或休克;

②慢性消耗性疾病;

③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④严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自血病或白细胞过少等;

⑤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一)感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