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倪春辉 chni@njmu.edu.cn 职业环境监测的作用 评价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判断是否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估计在此作业环境下劳动的作业者的接触水平,为研究接触-反应或效应关系提供基础数据,进而确认安全的接触限值。 采石作业主要工艺流程及主要有害因素 车间空气样品的特征 有害物质品种多 包括化学物质、粉尘和生物物质等几万种; 同一工作场所(采样点),有多种有害物质共存。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变化大 不同的工作场所(采样点),浓度不同; 同一工作场所(采样点),不同时段浓度不同。 影响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因素多 职业因素 气象因素:在计算空气中毒物浓度前,必需先将采集的空气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人为因素 毒物的存在状态与采样方法 空气样品的采集 主动采集 液体吸收 固体吸附(颗粒状吸附剂、纤维滤料和筛孔状滤料) 冷冻浓缩 被动采集 集气法 直读式检测仪 四、采样方式 个体采样 personal sampling 通常采样仪直接佩戴在作业者身上 定点区域采样 area sampling 采样仪固定在车间某一区域 个体采样与区域采样示意图 个体采样 (personal sampling) 优点: 可较精确地测得一个工作日工人接触有害物质的日平均浓度,即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 局限性: 1.对采样动力要求较高,需要能长时间工作、且流量要非常稳定的个体采样器; 2.不适于采集空气中浓度非常低的化学物; 3.显示不出来峰值。 定点区域采样 (area sampling) 定点采样(area sampling) 采样点的选择原则 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 在不影响劳动者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 空气收集器应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一般距离地面1.5m。 采样的测定方式 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定期(有计划)地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二、生物监测的特点 ◆反映机体总的接触量和负荷 ◆具有统系性和连续性 三、生物监测策略 包括:生物监测指标的选择 采样的策略 结果评价 质量控制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生物监测项目和指标的选择 要求 ◇特异性 ◇敏感性 ◇与外剂量、早期健康指标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原则 ◇毒物毒作用特点,特别是中毒机制 ◇监测目的 ◇毒物及其代谢产物测定:尿中硫代二乙醇酸,呼出气、血和乳汁中氯乙烯测定; ◇化合物与靶分子相互作用的量:血中烷化血红蛋白测定; ◇生物效应指标:与肝脏损伤有关的指标, 如SGPT等。 监测结果评价 结合环境监测结果 生物监测大部分用于群体评价 以“职业接触生物限值”为标准 根据观察结果的分布作出评价 ② 我国首批生物监测指标和职业接触生物限值(6种8个) 我国首批生物监测指标和职业接触生物限值(6种8个) (续) ◇生产环境中的毒物浓度常常波动较大; ◇作业者接触的方式往往是多种多样; ◇接触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是间断的; ◇防护设施、用品的使用 ◇毒物往往是混合存在 内剂量(internal dose) ◇呼出气中毒物的浓度或工作期间血中的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仅代表采样前短期的接触剂量。 ◇停止接触16小时采样,则代表前一天的接触及负荷。 ◇半减期长的毒物,如大多数金属毒物在血中的浓度,反映过去一段时间的接触。 ◇累积剂量:在体内一个、几个器官组织或整个机体储存量。如血中多氯联苯的量反映脂肪中的蓄积量。 生物效应剂量(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 真正对机体发生作用的应是在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靶作用部位的有害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如COHb。 直接测定效应部位的剂量往往十分困难,除少数指标可直接测定外,一般用活性化学物或活性中间代谢产物与靶分子相互作用量来替代。如DNA加合物。 综合了个体差异因素和毒物动力学过程的变异性 ◇生物监测与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息息相关。 ◇毒物的代谢及代谢动力学在人群中有变异性。 ◇生物监测综合了个体差异和毒物代谢动力学的变异性。 可用于筛检易感者 机体对毒物的易感性有个体差异,除了年龄、性别、营养等因素外常与遗传因素有关。 N-乙酰基转移酶缺乏:对芳香胺化合物及多环芳烃较敏感; α-1-抗胰蛋白酶缺陷:对呼吸道刺激剂、粉尘更为敏感。 通过生物监测发现易感者,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生物监测的局限性Limita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