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固体制剂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背景介绍与技术要求(上海药检所 谢沐风).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请大家将手机调至“振动”档! 包括闹钟、叫醒、工作安排、约会等 谢谢您的配合! 从市场上购买来不同时间段的至少3批,分别测定其多条溶出曲线,观测波动情况。 如批间差异较大,秉承不怀疑原研品的出发点,认为此时体外溶出度试验过于敏感,放宽溶出度试验参数。 要求12个单位。 溶出介质配制法: 1 各国不尽相同、建议根据原研制剂生产厂商的国别而定。详细配制方法请参阅本人撰写的文章。 2 表面活性剂加入时,一定采用煮沸法配制,绝对不要采用超声法(盐的溶解方式亦如此)。 3 离子浓度越低、样品越不易溶出,则要求越高! 4 试验前应首先进行原料药在各pH值溶出介质中的稳定性考察,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测定。在日本橙皮书中,就罗列了该药物在各种溶出介质中的稳定性数据。 普通制剂与肠溶制剂可为5、10、15、30、45、60、90、120分钟,此后每隔1小时直至6小时止;缓控释制剂可为15、30、45、60、90、120分钟,3、4、5、6、8、10、12、24小时。当连续两点溶出率均达90%(缓控释制剂为85%)以上、且差值在5%以内时,试验则可提前结束。 在酸性介质中最长测定时间为2小时,在其他各pH值介质中普通制剂为6小时,缓控释制剂为24小时。 ★ 片剂:桨板法/50转起始。 ★ 胶囊剂:转篮法/50转或桨板法/50转(加沉降蓝)。 ※ 不建议采用小杯法,一律采用900ml或1000ml。 ※ 如样品浓度过低,可采用加大进样量至 50~500μl。 批间样品波动较大;(建议加大转速) 多条溶出曲线最终溶出量均未达85%以上。(建议加入表面活性剂,按照以0.01% w/v 为起点、按照1、2、5级别逐步增加,不建议采用1.0%以上浓度,无论溶出度结果如何,依然进行比较) 原研制剂15分钟溶出量达85%以上时 ★ 无需采用f1和f2因子比较。 ★ 仿制制剂在15分钟内平均溶出率也达85%以上。 ★ 强调:无需关注5、10分钟、30分钟溶出量,但需测定。 原研制剂在15~30分钟内溶出量达85%以上时 ? 采用f2因子比较时,比较5或10、15、30分钟三个时间点。(根据溶出量等分原则选择5或10min) ? 对应于参比制剂平均溶出率分别为60%和85%两个时间点,两者平均溶出量差均在±15%范围内; 参比制剂在30分钟后达85%以上时 采用f1和f2因子比较法。 Rt和Tt分别表示两制剂在第n个取样点的平均累积溶出率。 Rt和Tt分别表示两制剂在第n个取样点的平均累积溶出率。 n对于计算结果的贡献尤甚! 溶出量在85%(缓控释制剂80%)以上的时间点仅能选取一个。 普通速释制剂选取3~4个、缓控释制剂选取3~5个时间点。因 f2因子计算结果有依赖于比较时间点个数的特性(列举Excel软件计算具体实例,本人可提供)。 时间点的选择以溶出量尽可能等分为原则。 精密度的优劣说明均值是否具有代表性: (注意非测定时间点、而是计算时间点) 以上所选用的第一时间点溶出结果变异系数 RSD 应不得过20%,自第二时间点至最后时间点溶出结果变异系数 RSD 均应不得过10%。若不符合,加大转速。 如各时间点变异系数超出规定,说明制剂工艺/处方筛选尚待优化、工艺尚未稳定。 f1因子应介于0~15;f2因子应至少大于50。 1-1 投样方式(桨板法) 采用每间隔固定时间(如30秒)投样。 1-2 滤头/针筒的取用 建议采用“1个滤头/1个取样针筒方式”进行多样品抽取。第1份样品抽取10~20ml后,过滤使滤膜吸附饱和,并将滤液沿溶出杯壁缓慢注回,再抽取所需体积(如HPLC法、1~2ml即可)即可,其后所有样品无需再弃去初滤液,直接收集。 2 尽可能采用HPLC法。一者可排除辅料/薄膜衣/肠溶衣/胶囊壳等易对紫外测定产生干扰的情况;二者,由于线性范围宽,样品均可直接进样测定,省略了紫外测定要求吸收度值在0.20~0.80间、样品需稀释的繁琐步骤,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国内的光纤溶出仪在排除辅料干扰的前提下,大力提倡使用! 3-1 采用短色谱柱 市售有2~5cm长、粒径5~10μm的短分析柱、 3-2 提高流动相中有机相比例。如此,虽然有杂质与主成分未能分离的担忧,但考虑到样品已被稀释1000倍(溶出介质体积通常为900~1000ml),在此条件下,存在的微量杂质响应值已微乎其微,即便有所表现,其影响对于结果而言亦是完全在误差范围之内,可忽略不计。 4 柱温升高至40~50℃。色谱柱最高承受温度为80℃,在60℃以下操作没有问题。 5 流速亦可根据柱压提高至1.5~2.0ml/min。 6 进样量可依据对照品溶液的精密度予以灵活调节。100μl~500μl皆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