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敬业与乐业》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敬业与乐业》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敬业与乐业》。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本文,了解梁启超的生平事迹,感受梁启超先生的人格魅力;学习本文,感受梁启超先生对“敬业与乐业”这一观点的阐述,理解“敬业乐业”的深刻内涵;学习本文,学习梁启超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尊重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
2.增强学生对“敬业乐业”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激发学生热爱本职工作、追求卓越的精神。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选择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包括对文言文的基本阅读能力、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初步理解能力。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有关职业和人生价值的文章,对敬业乐业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九年级学生对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的话题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不同的职业精神和人生追求。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文言文阅读有较强的兴趣和能力,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困难。学习风格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善于通过阅读理解来学习,有的则更依赖于听觉和视觉辅助。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文言文阅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他们可能难以理解文中的古词古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其次,对于“敬业乐业”这一主题,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难以深入把握文章所传达的核心思想。此外,学生在写作表达时,可能难以将个人感悟与文章内容有机结合,形成有深度和广度的文章。因此,教学中需要关注这些困难,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和引导。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与课文相关的电子文档、图片、音频、视频资料。
4.教学手段:教师板书、PPT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读体验。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教师展示梁启超先生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梁启超先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梁启超先生有哪些著名的观点或作品吗?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梁启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许多观点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4.导入新课:《敬业与乐业》。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提问:文章主要阐述了哪些观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文章主要阐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3.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重点讲解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如“敬业乐业,人之一生,必有一事,能尽其心者,斯为至善。”
5.分析梁启超先生对“敬业与乐业”这一观点的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节奏和语气。
2.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敬业与乐业”的理解。
3.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文章中提到的“敬业与乐业”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意义?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在现代社会,敬业乐业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文章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教师提问: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会如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六、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1.教师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结合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学生观看视频,分享自己的感受。
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如何做到敬业乐业?
3.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学过程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敬业与乐业》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掌握梁启超先生关于敬业乐业的核心观点。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文章中的古词古语,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情感态度**:
-学生对梁启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学生对敬业乐业的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有了积极的影响。
-学生对学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