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第3讲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精选教案 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讲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2.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3.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2017·北京卷,13
2017·山东卷,3
2016·浙江卷,4
2015·全国卷,3 1.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真假判断,常结合函数、不等式、三角形问题等其他知识考查.
2.全称命题的否定,特称命题的否定.
3.常以不等式、函数为载体判断命题真假,或已知命题真假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分值:5分
1.命题pq,pq,?p的真值表
p q pq p∨q ?p 真 真 __真__ __真__ __假__ 真 假 __假__ __真__ __假__ 假 真 __假__ __真__ __真__ 假 假 __假__ __假__ __真__
2.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量词名称 常见量词 符号表示 全称量词 所有、一切、任意、全部、每一个等 ____ 存在量词 存在一个、至少一个、有些、某些等 ____
3.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
名称
形式 全称命题 特称命题 结构 对M中的任意一个x,有p(x)成立 存在M中的一个x0,使p(x0)成立 简记 __x∈M,p(x)__ __x0∈M,p(x0)__ 否定 __x0∈M__,?p(x0) __x∈M__,?p(x)
4.含逻辑联结词命题的真假判断
(1)pq中一假则假,全真才真.
(2)pq中一真则真,全假才假.
(3)p与?p真假性相反.
5.必会结论
(1)“pq”的否定是“(?p)(?q)”;“pq”的否定是“(?p)(?q)”.
(2)“且”“或”“非”三个逻辑联结词对应着集合中的“交”“并”“补”,所以含有逻辑联结词的问题常常转化为集合问题处理.
1.思维辨析(在括号内打“√”或“×”).
(1)命题“56或52”是假命题.( × )
(2)pq为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p为真或q为真.( × )
(3)“长方形的对角线相等”是特称命题.( × )
(4)命题“菱形的对角线相等”的否定是“菱形的对角线不相等”.( × )
解析 (1)错误.命题pq中有一真,则pq为真.
(2)错误.pq为真,则p,q同时为真.
(3)错误.命题“长方形的对角线相等”可叙述为“任意长方形的对角线相等”,是全称命题.
(4)错误.“菱形的对角线相等”是全称命题,其否定为“有的菱形的对角线不相等”.
2.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C )
A.x∈R,lg x=0 B.x∈R,tan x=1
C.x∈R,x30 D.x∈R,2x0
解析 当x=1时,lg x=0;当x=时,tan x=1,所以A项,B项均为真命题,显然D项为真命题.当x=0时,x3=0,所以C项为假命题,故选C.
3.已知命题p:若实数x,y满足x2+y2=0,则x,y全为0;命题q:若ab,则.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p且q;p或q;?p;?q.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B )
A.1 B.2
C.3 D.4
解析 命题p为真命题,q为假命题,p或q,?q为真命题,故选B.
4.已知命题p:n∈N,2n1 000,则?p为( A )
A.n∈N,2n≤1 000 B.n∈N,2n1 000
C.n∈N,2n≤1 000 D.n∈N,2n1 000
解析 由于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因而?p:n∈N,2n≤1 000,故选A.
5.在一次跳伞训练中,甲、乙两位学员各跳一次,设命题p是“甲降落在指定范围”,q是“乙降落在指定范围”,则命题“至少有一位学员没有降落在指定范围”可表示为( A )
A.(?p)(?q) B.p(?q)
C.(?p)(?q) D.pq
解析 因为p是“甲降落在指定范围”,q是“乙降落在指定范围”,则 ?p是“甲没有降落在指定范围”,?q是“乙没有降落在指定范围”,所以命题“至少有一位学员没有降落在指定范围”可表示为(?p)(?q),故选A.
一 含逻辑联结词命题的真假判断
(1)判断含有逻辑联结词命题真假的步骤:
先判断简单命题p,q的真假.
再根据真值表判断含有逻辑联结词命题的真假.
(2)含逻辑联结词命题真假的等价关系:
p∨q真p,q至少有一个真(?p)∧(?q)假.
p∨q假p,q均假(?p)∧(?q)真.
p∧q真p,q均真(?p)∨(?q)假.
p∧q假p,q至少有一个假(?p)∨(?q)真.
?p真p假;?p假p真.
【例1】 (1)已知命题p:若xy,则-x-y;命题q:若xy,则x2y2.在命题p∧q;p∨q;p∧(?q);(?p)∨q中,真命题是( C )
A. B.
C. D.
(2)“p或q”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