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思想的“反刍”者——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角色定位.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做有思想的“反刍”者——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做有思想的“反刍”者——青年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实施后,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增多,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的活动可谓此起彼伏。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高涨,而青年教师又是最踊跃者,这无疑是一种好现象、好氛围。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研活动是培养教师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但是,有的青年教师虽然经常参与各种教研活动,提高却并不快,有的甚至收效甚微。如何在教研活动中快速提升自己,是每位青年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主动准备是收获的前提 对青年教师来说,教研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活动,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应该全身心投入,做好多方面准备。 要熟悉活动的具体内容。接到教研活动的通知后,先要弄清楚这是一次什么性质的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作文教学的,还是其他内容的。然后找来相关内容仔细看一看,比如在观摩一节语文课之前,不妨先认真读几遍课文,然后设想一下,如果要我来教这篇课文,会怎么教。事先熟悉内容,有利于迅速进入教学情景,有利于快速理解文本,听懂执教意图。像看电影一样,如果能先对故事的背景和梗概有个大体了解,看起来就容易懂,否则,开头几分钟往往是云里雾里。从语文教研的情况来看,现在上公开课,课外的内容比较多,参与者如果没有教学文本,可事先在网上搜索,熟读几遍,以免混沌一片。要携带必需的资料和用品。参加教研活动,光带两只耳朵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内容、笔记本等都要携带,如条件允许,录音笔、U盘等也一同带上,可适时录音和拷贝,以便日后查阅。做一个有思想的参与者 教研活动的参与者来自四面八方,可能会遇到多年不见的老同学、老同事,打个招呼,寒暄几句,都是必要的,但如果坐在一块悄悄地说个不停,连教研活动是什么内容也不知道,那就很不应该了。要全神贯注地参与教研活动,应做到以下几点: 认真倾听。不管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研活动,还是以专题报告为主的教研活动,认真倾听是得到收获的前提。有趣的情节要听,新颖的观点要听,幽默的对话也要听,深刻的理论更要听。 记录骨骼和血肉。要比较详细地记录活动的主要程序和基本精神。如果是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那么,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主要问题设计、精彩的评价语言等都要记录在册。有的参与者用录音笔录下活动的全部内容,这有利于以后查找,但如果存在这样的心理:反正录音了,自己不听也没关系,这就大错特错了。一是现在浪费了时间,你不听干什么呢?二是回家后听录音的可能性很小,如果重放录音,又要花费时间。如何做笔记?这里也大有讲究,有的人往往只记提纲和要点,记这些自然也可以,但最重要的是应该记录精彩的话语、有趣的事例、独特的问题等,也就是说,不但要记骨骼,而且还要记血肉。例如,有位青年教师在听了《惊弓之鸟》后,发现执教者以五个问题为切入口,非常巧妙:1.读了课文之后,你理解“惊弓之鸟”的意思了吗?
2.是谁惊吓了鸟?
3.他是用什么惊吓鸟的?
4.他怎么知道可以不用箭就能把鸟射下来?
5.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更羸是怎样一个人物?这些问题的记录,实际上就把整堂课的思维流程都记录下来了。 主动反思和比较。参与教研活动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应该主动地反思,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为什么这样评价?为什么这样安排?如果由我来处理,会怎么样?只能这样处理吗?有没有其他思路?他这样说对吗?能不能更巧妙一点,等等。要做一个有自己思想的参与者,不做百依百顺的听课奴。 目前的教研活动,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课上完后,通常会安排几位专家或骨干教师加以点评和分析。这个环节,时间不长,但非常重要,对于理解教学意图、理解文本内涵、领会课程理念等都有很大帮助。有些课,听后会不知所云,一经专家点评,就会豁然开朗。点评前,参与者可自己先作个分析:这节课哪几个方面比较突出?哪几个方面值得商榷?怎样设计可能会更好,等等;然后再与专家的点评加以比较,再想想专家为什么会这样说,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把别人的点评与自己的判断比较一下,收获肯定会更大。因此,教研活动的点睛之笔,往往在于课后的点评。 要敢于在公众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许多教研活动倡导互动,组织者通常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让执教者、专家和参与者互相对话交流,或者直接发表意见。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管参与者有多少,也不管活动的级别或范围多高多大,不管你来自多么偏远的小学校,都要抓住这个机遇,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人微言轻。要明白,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也不要以为自己孤陋寡闻,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灵通人士。敢于在公众面前表达,一是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胆量是怎么来的,就是在公开场合一次次锻炼出来的;二是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在参加区级磨课活动时,一位颇有名气的教师执教《万里长城》,课堂上,执教者有这样一个解释:“万里长城”中的“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