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常见的常用检验项目临床意义.ppt

发布:2018-10-23约4.93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常用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检验科:黄慧 第一部分:血常规检查 第二部分:尿液检查 第三部分:生化检查 第四部分:凝血检查 第五部分:肿瘤及乙肝简单介绍 第一部分: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检验(Hb) 红细胞压积(Hct) 红细胞沉降率(ESR) 白细胞计数(WBC) 血小板计数(PLT) 血常规检查部分: 红细胞计数(RBC) 【参考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医学决定水平:   高于6.8×1012/L,应采取治疗措施;   低于参考值低限,为诊断贫血界限。   低于1.5×1012/L应考虑输血。 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增多: 年龄、性别、精神因素、剧烈体力劳动或运动、新生儿、高原居民等。 减少: 婴幼儿、老年人、妊娠等。 红细胞计数(RBC) 2.病理性变化 (1)RBC和Hb减少 贫血:单位容积血液中RBC数量、Hb量或HCT低于参考值的下限。 1)急、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各种原因出血,如消化性溃疡、痔疮、十二指肠钩虫病等。 2)红细胞寿命缩短:各种原因溶血,如输血溶血反应、蚕豆病、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等。红血比低于下限见贫血,出血红细胞丢失多,溶血红细胞寿命缩短,原料骨髓抑制生成少。 3)造血原料不足:如慢性失血者、先天性或后天性红细胞酶缺陷者、铁粒幼细胞贫血;某些药物,如异烟肼、硫唑嘌呤等;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功能不全、铅中毒等。   4)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磺胺类药物、保泰松、有机砷、马利白消安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物理因素,如X线、60钴、镭照射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红细胞计数(RBC) (2)RBC增多   1)相对增多:   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晚期消化   道肿瘤而长期不能进食等引起血液浓缩、血液中有形成   分相对增多,多为暂时性增多。 红细胞计数(RBC)   继发性   ①心血管病:各种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如房室间隔缺损。   ②肺部疾病: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纤维化、矽肺和各种引起肺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所致的代偿性增多。   ③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病):可能与皮质激素刺激骨髓使红细胞生成偏高有关。   ④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雄激素等。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血红蛋白测定 Hb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但判断贫血程度优于红细胞计数。根据Hb浓度可将贫血分为4度。 轻度贫血:Hb<120g/L(女性Hb<110g/L);   中度贫血:Hb<90g/L;   重度贫血:Hb<60g/L;   极重度贫血:Hb<30g/L。   当RBC<1.5×1012/L,Hb<45g/L时,应考虑输血。 红细胞压积(Hct) 【参考值】 男性0.40~0.50;女性0.37~0.48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低见于各种贫血。但不同类型的贫血,HCT减少程度与RBC计数值不完全一致。   3.输液评估用于评估血浆容量有无增减或浓度稀释程度,有助于控制补液量和了解体液平衡情况,是临床输血、输液治疗疗效观察的指标。 4.计算平均值作为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的基础数据。   5.真红诊断指标HCT>0.7,RBC为(7~10)×1012/L,Hb>180g/L即可诊断。 红细胞平均指数可作为贫血形态分类依据 贫血分类 MCV MCH MCHC 贫血 正细胞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 大细胞贫血 增高 增高 正常 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 减低 减低 正常 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减低 减低 减低 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 【参考值】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 1.血沉增快 (1)生理性:女性高于男性。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者血沉增快,因生理性贫血、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老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