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河蟹池塘生态养殖及尾水处理技术规程.docx

发布:2025-02-01约4.02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DB3201/TXXXXX—XXXX

河蟹池塘生态养殖及尾水处理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河蟹池塘养殖生产的产地环境、原位与异位池塘设施、蟹种放养、饲养管理、水质管理、日常管理、病害防治、捕捞上市、水草处理与尾水达标排放等技术要点。

本文件用于河蟹池塘生态养殖及尾水处理生产操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

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65-2001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DB32/4043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3术语和定义

NY/T5065-200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原位insitu

构建“水-草-螺-蟹”的河蟹原位养殖模式,采用种草投螺、营造良好微生态环境和底质改良技术等原位生态修复技术。

3.2

异位allotopia

选取原位养殖池塘外占池塘总面积的5%以上区域,利用生物、物理等方式对河蟹养殖尾水进行异位修复,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

4成蟹养殖的环境条件

4.1场地环境

养殖场地应符合NY/T391的规定,建有独立进、排水系统。

2

DB3201/TXXXXX—XXXX

4.2水源水质

水源要充足无污染,应符合GB11607的要求。河蟹池水质应符合NY5051的要求。

4.3池塘底质

以沙质土最好,粘壤土次之,底部淤泥层不超过10cm。

4.4原位蟹池建设

4.4.1蟹池规格

表1河蟹池塘规格

类型

面积(m)

形状

池深(m)

水深(m)

池底结构

坡比

成蟹池

5~30×667

长方形

1.0~2.0

0.5~1.8

平底型或环沟型

1∶3~4

4.4.2护坡建造

护坡模式一,池塘坡面平整后用土夯实。

护坡模式二,池塘坡面平整后用土工膜覆盖坡土,随后添加一层用聚氯乙烯网布作为外层护坡材料,网片两端用土将上缘埋入土中,以防滑落,确保网片、土工膜与坡面紧贴。

4.4.3防逃设施

塘埂四周用60cm以上高的塑料板、尼龙薄膜、白铁皮、玻璃钢等作防逃设施,圆弧拐弯、避免锐角和直角,埋入土中10cm~20cm。

4.4.4增氧设施

因地制宜设置盘式微孔增氧,一般每10×667m2池塘配备3Kw~5Kw增氧风机微孔底增氧系统为宜。

4.4.5料台设置

饲料台可用金属框架搭配网片,表层系塑料空瓶,分别在每口池塘中间布设1个、池塘边角设2~3个投饲观测点。

4.5异位生态沟渠

对原有的排水沟进行改造,设计建造一定长度、宽度和面积占比达5%的生态沟和净化塘,要求坡比大于1:2.5缓坡,有效沉淀深度为1.5m,沟壁以用改良式植生型仿生砌块或预制多孔砖砌筑为宜,夏季在沟中沿水流方向梯级布置水花生等吸附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盖度30~50%。每年秋冬季排空沟水,使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办法清除沟中的沉淀物和死亡的植物,收集堆肥处理后用于农业作物栽培。

5蟹种放养

5.1池塘清塘消毒

冬季进行池塘清整,抽干池水,清除多余淤泥后冻晒15d~30d,检查防逃设施并维修受损部分,加固池埂。池塘清整后,用生石灰75kg/667m2~100kg/667m2湿法消毒,将加水化浆,随后向池中均匀遍洒或干撒漂白粉35kg/667m2。

3

DB3201/TXXXXX—XXXX

5.2水草栽种

5.2.1水草栽种品种与时间

水草品种包括伊乐藻、轮叶黑藻与苦草等;栽种时间:伊乐藻为当年12月至翌年3月,轮叶黑藻和苦草在为3月~5月。

5.2.2水草栽种方法

种植水草前1d水位降低至10cm左右,平底型池塘压土种植伊乐藻,间距1.5m~2.5m,并视情况间种苦草或轮叶黑藻;环沟型池塘中环沟种植伊乐藻,田板种植轮叶黑藻或苦草。

5.2.3水草管理

依据水草长势,泼洒固根肥和叶肥;夏季视水草长势,割除过密的草头及部分区域的水草。

5.3选苗放苗

5.3.1扣蟹来源

就近购买具水产苗种生产许可相关资质的繁育场的蟹种,并要求检验检疫合格。

5.3.2放养时间

3月底前完成蟹种放养。

5.3.3放养规格

以100只/kg~160只/kg为宜,未早熟、无伤残,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