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教师用书)说课稿 北师大版必修2.docx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教师用书)说课稿北师大版必修2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为主题,紧密结合北师大版必修2教材,通过分析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教学过程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分析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理解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升历史理解能力,认识到古代中国农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史料实证意识,学会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历史现象。培养家国情怀,体会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古代主要耕作方式及其特点。明确犁耕和牛耕的普及及其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以及精耕细作技术的出现。
-重点二:土地制度的演变。理解均田制、屯田制、永佃制等土地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转变的原因。分析农业技术进步、社会需求变化、政策调整等因素对耕作方式的影响。
-难点二:分析土地制度与农民关系。探讨不同土地制度下农民的地位、权益以及与地主阶级的关系变化。
-难点三: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与影响。综合分析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如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等,及其对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历史图片、地图、古代农具模型等。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历史教学网站。
-信息化资源:历史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视频资料、在线历史数据库。
-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一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提起农业,你们可能会想到农民伯伯在田间劳作的景象,但你们知道吗?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探究农业的奥秘。
二、新课导入
1.展示图片:展示古代中国农耕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图片内容。
-学生讨论:这些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哪些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三、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学生完成课堂导学案,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课堂讲解
1.讲解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犁耕和牛耕的普及:介绍犁耕和牛耕的历史背景、技术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精耕细作技术:讲解精耕细作技术的内涵,分析其与农业产量的关系。
2.讲解土地制度的演变
-均田制:介绍均田制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影响。
-屯田制:讲解屯田制的起源、实施方式及其与军事、经济的关系。
-永佃制:介绍永佃制的特点,分析其对土地流转和农民地位的影响。
五、课堂讨论
1.讨论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转变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农业技术进步、社会需求变化、政策调整等因素对耕作方式的影响。
2.讨论土地制度与农民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不同土地制度下农民的地位、权益以及与地主阶级的关系变化。
六、案例分析
1.展示案例:介绍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典型案例,如古代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建设等。
2.学生分析案例,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与影响。
七、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总结古代农业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收集古代中国农业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九、课后反思
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2.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如犁耕、牛耕,以及精耕细作技术。
-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包括均田制、屯田制、永佃制等,并能够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学生能够区分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如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等,以及这些特点对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2.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提升了历史解释能力,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后果。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锻炼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