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8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3节 海水“制碱”第2课时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教学实录 (新版)鲁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8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3节海水“制碱”第2课时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教学实录(新版)鲁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海水‘制碱’”为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复分解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合作,让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化学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化学科学探究精神,提升观察、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能力;强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认识到化学在资源利用和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终身学习理念。通过学习海水“制碱”的化学原理,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对化学反应现象有初步认识,但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仍存在困难。学生层次上,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部分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略显不足。知识方面,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变化和分类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对化学反应实质的深入理解。能力方面,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素质方面,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待加强。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将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一定影响,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平台、电脑、投影仪、实物显微镜、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试管夹等)
-课程平台:鲁教版化学教材电子版、在线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相关化学实验视频、复分解反应的动画演示、化学实验操作步骤图解
-教学手段: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堂提问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新内容——海水“制碱”。大家知道,海水是一种含有丰富化学资源的天然宝库。那么,海水中的哪些物质可以被利用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海水中的化学,看看如何从海水中提取碱性物质。
(学生)思考:海水中有哪些物质可以被利用?
二、新课导入
1.复习旧知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习的化学反应类型,特别是复分解反应。我们知道,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学生)复习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条件。
2.实验演示
(教师)接下来,我将演示一个实验,展示如何从海水中提取碱性物质。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注意实验步骤和现象。
三、新课讲授
1.实验原理
(教师)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复分解反应的原理。首先,向海水中加入氯化钠,生成氯化钠溶液。然后,加入氢氧化钙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氯化钙。
(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明确复分解反应在海水“制碱”中的应用。
2.实验步骤
(教师)实验步骤如下:
(1)取一定量的海水样品;
(2)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搅拌溶解;
(3)逐滴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4)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氢氧化钠固体。
(学生)跟随教师步骤,了解实验操作方法。
3.实验现象与结论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以下现象: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碱性。这表明,氢氧化钙与海水中的氯化钠发生了复分解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四、课堂练习
1.应用复分解反应原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
(教师)举例:为什么我们用肥皂水洗手后,手会感到滑滑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肥皂水中的脂肪酸钠与皮肤表面的碱性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脂肪酸钠盐,使皮肤表面滑滑的。
2.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分工合作进行实验。
五、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海水“制碱”的化学原理,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海水提取碱性物质中的应用。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包括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结论。
2.提出思考题
(教师)思考:除了海水“制碱”,还有哪些化学物质可以从海水中提取?
(学生)思考并回答,拓展知识面。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海水中的其他化学资源及其应用。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特点以及发生的条件。
-学生了解海水“制碱”的化学原理,认识到化学反应在资源利用中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