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分析对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的实际效果.docx

发布:2021-08-29约2.6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分析对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的实际效果 ? ? ? ? ? ? ? ? ? ? ? ? ? ? ? ? ? ? 关键词: 实际效果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机 心脏骤停 临床上对于心脏骤停患者通常采用心肺复苏进行抢救治疗,可以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的生命。目前心肺复苏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为人工心肺复苏和心肺复苏机开展心肺复苏[1]。采用人工心肺复苏,操作人员对患者胸部的按压位置、按压力度以及按压频率均会对复苏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心肺复苏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的水平[2-4]。而采用心肺复苏机可以对按压力度和按压频率等进行设置,操作相对简单,对操作人员水平要求较低,有效保障了心肺复苏效果[5-8]。本文以本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对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8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研究。所有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研究工作的开展。将80例患者采用抽签方式分为两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心脏骤停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2例和18例,年龄范围为31~78岁,平均(51.54±6.27)岁;试验组心脏骤停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3例和17例,年龄范围为30~80岁,平均(51.82±6.46)岁。两组心脏骤停患者的基本信息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显著(P0.05),组间可以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心脏骤停患者采用人工心肺复苏,操作人员按照《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相关操作标准和规范,对患者开展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深度保持5~5.5cm,按压频率大于100次/min[9]。试验组心脏骤停患者采用心肺复苏机开展心肺复苏,采用美敦力LUCA2心肺复苏机,让患者取平卧位,在其背部放置背板,将按压臂置于患者胸骨中下三分之一处,并在按压臂下放置软垫[10]。设置压力为0.4~0.6MPa,设置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深度为5cm,然后对患者开展心肺复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效果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心肺复苏有效为患者收缩压达到80~100mmHg,并且大动脉恢复搏动和出现自动心律0.5h以上。心肺复苏成功为患者出现自主心律,可以自主呼吸,并且患者复苏后生存时间超过24h。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采用百分比表示患者的心肺复苏有效率,采用χ2检验;采用x±s表示收缩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 2、结果 2.1 两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有效率对比分析 试验组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有效患者27例,复苏成功患者10例,复苏总有效率为92.5%(37/40);对照组复苏有效患者21例,复苏成功患者5例,复苏总有效率为65.0%(26/40),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2.2 两组心脏骤停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对比分析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收缩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分别为(84.24±7.44)mmHg、(83.90±9.24)次/min和(90.04±8.18)%,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7.17±6.78)mmHg、(114.42±11.78)次/min和(78.88±7.34)%(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脏骤停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对比 3、讨论 对心脏骤停患者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治疗。但是人工心肺复苏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人员的水平,难以有效保障治疗效果,而心肺复苏机可以对按压力度和按压频率等进行设置,实现标准操作,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11,12]。本文以本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心肺复苏有效率以及治疗后收缩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这表明对于心脏骤停患者采用心肺复苏机开展心肺复苏,可以更好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提高复苏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金玲,黄秀峰.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18,40(5):781-783. [2]邱全煌,谢伟山,张新斌,等.心脏骤停心肺复苏院前急救中气管插管与球囊辅助呼吸的应用效果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6):28-29. [3]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42(1):9-14. [4]陈永华,张广潮,陈子清,等.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的应用及有效性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7,23(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