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ppt
第五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学习目的;;第一节心脏骤停概述;一、心搏骤停的原因
;一、病因;二、病理类型
1.心脏停搏心脏处在舒张状态,心肌张力低,无任何动作,心电图呈一直线。
2.心室纤颤心室肌呈不规则收缩,但心脏无有效排血,心电图呈不规则的F波。
3.心电-机械分离心肌有微弱收缩,但心脏无有效搏血功能,但心电图仍有低幅度的心室复合波。;1.心脏停搏:心房、心室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多见于麻醉、外科手术及缺氧、酸中毒、休克等。呈一直线,或偶见P波。
;2.心室颤动: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迅速而又不协调的颤动,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初期和严重的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猝死的常见原因。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为200-400次/分。
;3.心电-机械分离:心肌仍有生物电活动,而无有效的机械功能。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成果,常为左心室泵衰竭的终期体现。断续出现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三、心肺骤停的体现和诊断
(一)临床体现
1.本来清醒的病人意识忽然丧失,呼之不应。
2.摸不到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测不到血压,心音消失。
3.呼吸呈叹气样或停止。
4.面色死灰色或转为紫绀。
5.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二)诊断
心跳呼吸停止确诊根据是意识忽然丧失,呼吸停止、摸不到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第二节心肺脑复苏;各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时间
中枢神经系统最敏感
心肌、肾小管细胞10-20分钟
肝细胞1-2小时
骨骼肌2-4小时
骨和结缔组织10小时以上;大脑皮层3-4分钟
中脑5-10分钟
小脑10-15分钟
延髓20-30分钟
脊髓约45分钟;心跳停止3秒头晕
心跳停止10-20秒晕厥、抽搐
心跳停止60秒瞳孔散大,呼吸停止
心跳停止5分钟后大脑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完整的CPR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现场心肺复苏,即基础生命支持(BLS)。其措施是立即畅通气道,建立有效的人工呼吸和循环,迅速给脑组织及其他重要脏器提供氧合血液。
第二期:深入生命支持,即高??生命支持(ALS)。一般在一期复苏的基础上使用药物或电技术(如除颤或起搏),恢复自主心律和呼吸。
第三期:后期复苏,即持续生命支持(PLS),重要为脑复苏以及治疗心脏骤停的并发症等。;概述;原有环节修改后环节;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心肺复苏体位;一、基础生命支持(BLS)
初期复苏可归纳为CAB三个环节:
1.C(circulation)人工循环
(1)心前区叩击:简便快捷,在发现患者心脏停跳而无法获得除颤器时可考虑使用,对于终止室颤有一定的作用。
(2)胸外心脏按压:是现场建立人工循环的重要措施,称为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如操作恰当,则体循环收缩压可达80~l00mmHg,但舒张压很低。;心脏骤停诊断根据;;按压位置
左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区,右手重叠在左手背上,两手手指跷起(扣在一起)离开胸壁。双肩正对人胸骨上方,两肩、臂、肘垂直向下按压。;心脏按压(Circulation);以掌跟按压;两手手指跷起(扣在一起)离开胸壁;心肺复苏措施;心肺复苏措施;心肺复苏措施;确定无意识、无脉搏。
按压位置对的,掌根不能放在剑突上。
按压时,除掌根外身体不应接触其胸骨及肋骨。
上身不应前后摆动。
按压时双手肘必须伸直。;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
按压深度(强调快而深的胸部按压):
成人至少5cm
婴儿和小朋友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
(小朋友约5cm;婴儿约4cm)
按压频率:
﹥100次/分
按压:通气=30:2;2.A(airway)保持呼吸道畅通
(1)仰头举颏法:
(2)仰头抬颈法:
(3)托下颌法:
;仰头举颏法;3.B(breathing)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
(2)口对鼻人工呼吸:
(3)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心脏按压必须与人工呼吸相配合,才能发挥有效血循环的携氧作用。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成人为30:2,即每按压30次,吹气2次。双人复苏时,仍以单人操作为主,操作时感到疲劳后再换另一人继续操作。婴儿按压和吹气比例为5:1。按压2分钟或5个循环后,检查脉搏、呼吸和瞳孔一次,但检查时间不超过10秒。
;复苏有效的指标有:
①大动脉出现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