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能依图描述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了解四大地形区的地形特征,认识地形的复杂性。识记主要河湖。
2.阅读图文资料,知道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
3.了解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学生活情况。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学生产、居民学生活等内容,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南方地区的范围、地形特点、气候特点
2.南方地区的农业特色和主要农产品。
难点:
认识四大地形区的特点,分析与之相适应的气候、农业学生产和居民学生活情况。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间的关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2.引导学生作比较,认识区域差异,加深对本区区域特征的认识。
3.查找南方四大地形区地形特点和南方人民饮食的的相关资料。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南方地区的景观图片、挂图
学生:复习上册课本我国的地形、气候和农业的知识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
教师(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南方地区的茶园、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田、都江堰图片):依据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把我国划分成四大地理区域,大家还记得是哪四大地理区域吗?
学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教师:这几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个区域的景观?
学生:南方地区。
教师:南方地区山清水秀,河湖众多,稻田成片,渔业发达,和咱们北方地区的景观大不相同。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都进南方地区。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 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四大地理区域,很自然地过渡到南方地区,再配合展示几幅反映南方景观的图片,使学生倍感亲切,激发起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效果较好。
导入二:
教师(播放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歌曲《我的祖国》视频):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歌中的“一条大河”指的是那条河?
学生:长江。
教师:“风吹稻花香两岸”反映了当地怎样的农业特点?
学生:以种植水稻为主。
教师:“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说明什么?
学生:长江上来往船只多,水运发达。
教师:整幅画面描绘了我国哪个地理区域的景色?
学生:南方地区。
教师:同学们想了解南方地区更多的地理知识吗?
学生:想了解。
教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南方地区。今天,我们先学第一节 自然特征
【设计意图】
一首经典老歌《我的祖国》的优美旋律很快把学生带到了宽阔的长江两岸地区,带到了稻花飘香的江南地区。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导入新课,学生身心愉悦,兴趣浓厚,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推进新课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带着目标有目的地学习。
教师:首先请大家谈一谈你印象中的南方地区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后老教师给与评价。
教师(出示南方地区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通过前面几个区域的学习,我们知道,研究一个区域,往往先从这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开始,学习南方地区也不例外。请大家结合课文读图,完成下面几个小题,然后请几位同学到黑板前指图介绍。(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1、说出本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位于哪个温度带?(重要知识点在图上做标记)
2、说出本区主要包括哪些省份。
3、找出本区的主要山脉,四大地形区,简介地形特点。(在图上做标记)
4、找出本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简介河湖特点。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学习某个地理区域往往都是先研究它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内容,学生已经很熟悉了。让学生边读图,边完成题目,并且把重要地理事物在图上做好标记,安排他们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自学能力。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
1、(学生指图介绍:)纬度位置:大部分在22°N——34°N之间,(海南岛和南海诸岛除外)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小部分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临南海。
2、主要省份有: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云南、贵州、四川东部、重庆、、广西、广东、海南、台湾、港澳等省份。
3、(学生指图介绍:)主要山脉:秦岭、南岭、横断山、巫山、雪峰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等。
四大地形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地势较高,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位于我国第三阶梯,地势较低,平原、低山、丘陵交错分布,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4、(学生指图介绍:)主要河流:长江及其支流、钱塘江、珠江、闽江、京杭运河等;
主要湖泊: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