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2024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2024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包括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与农业的关系。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八年级上册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知识相衔接,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比较和调查,识别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升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同时,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②掌握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关系,能够举例说明。
2.教学难点,
①分析复杂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如干旱、洪涝、盐碱地等对农业的限制。
②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农业种植模式。
③在对比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特点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2024年春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中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图片、农业生产模式图表等。
3.教学工具:准备地球仪、地图等教学工具,以便直观展示地理知识。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并确保实验操作台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关于自然特征与农业关系的疑问,如“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3.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我国自然特征概述:讲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等,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阐述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举例说明。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分析其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展示:请部分学生展示练习题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本节课重点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重点内容进行讨论,如“如何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农业?”
2.小组代表发言: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总结。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个人见解,教师点评和总结。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实际学情,紧扣教学重难点,凸显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用时总计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等,以及这些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分析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
3.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农业种植模式,提出合理的农业发展建议。
4.创新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新颖的观点。
5.综合应用: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认识到地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6.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能够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
7.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愿意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8.价值观培养:学生认识到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9.实践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