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讲种群特征和数量变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就叫做样方。样方也叫做样本。
;特别提醒;5.若有正好压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例2.下表是该班级 10 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 。;例3.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的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的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的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b.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例4.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其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4.种群的空间特征;例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考点二 种群的数量变化;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灭鼠、捕鱼分别在什么时间点比较好?;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 体数=出生率-死亡率
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时间;图中A、B、C、D时间所对??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特别提醒;4.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分析与应用;例7.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
;A.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J”型增长
B.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D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
C.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
D.图示曲线变化趋势表明种群数量增长可受天敌等外来因素制约;例8.下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记的60只、标记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考点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血球计数板构造:;;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一种仪器。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
;;;;c.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用滴管吸取少许,从计数板中间平台两侧的沟槽内沿盖玻片的下边缘摘入一小滴(不宜过多,将计数室充满即可),勿使气泡产生,并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悬液。;
;第 4 天;例9.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⑤;1.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
2.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
3.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
4.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
5.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
6.调查稻田中田螺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