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解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解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 周 莉 2012年12月28日 中国.贵阳 标准化文件 技术报告(TR)和国际研讨会协议(IWA):属于资料性文件和由研讨会生成的协议 技术规范(TS):草案无法达到工作组内部专家共识,仅仅经过三分之二成员的多数赞成 可公开提供的规范(PAS):工作组内形成的草案未提交ISO,仅代表了工作组内部专家的协商一致 指南(Guide):在工作组内达成共识后,草案分发给ISO成员体进行为期四个月的投票,少于四分之一否决 国际标准(IS):指南进一步通过审核,经历批准阶段后即可成为IS 《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与临床路径异同 重视临床规范化管理 重视循证医学证据 管理目标和适用范围不同 产生原因 临床实践的差异 医疗措施的不当使用 医疗费用问题 人们针对特定的临床情况,制定出的一套系统的能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做出恰当处理的指导意见 制定原则 指南编制的8项基本原则 指南编制的目的:疗效、经济、实施 指南开发的严格性要求:证据和推荐方案的形成、编写人员 指南的可应用性特质:选择和调整 指南的评价和定期更新 指南编制工作运筹图 制定工作计划 证据等级分级标准比较 注重质量、数量和一致性的要素 符合中医药临床实践特点和当前研究现状 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相对较多 标准中的“事实标准” 推荐分级标准 推荐使用: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其疗效,应当使用(基于Ⅰ级证据) 有选择性的推荐:有一定的证据支持,但不够充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用(基于Ⅱ、Ⅲ级证据) 建议不要使用:大多数证据表明效果不良或弊大于利(基于Ⅱ、Ⅲ级证据) 禁止使用: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无效或明显地弊大于利(基于Ⅰ级证据) 中医文献 总目的 提供以中医药为主要内容的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和康复建议 推荐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脑梗死的中医药诊断与治疗方法,指导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规范使用中医药进行实践活动 加强对脑梗死患者的管理;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脑梗死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针对人群:脑梗死的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使用人群:中医科医生、保健医生、急诊科医生、神经科医生及其它相关科室医生 流行病学 脑卒中是世界上致残的首要原因,大于40岁的脑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率接近20%-25%,中位生存时间为6.8-7.4年 亚洲国家脑梗死发病率普遍高于西方国家。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中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校正年龄后的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口,年脑卒中死亡率为(58~142)/10万人口 中医认识 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临床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临床还可见以突发眩晕,或复视,或行走不稳,或饮水呛咳等为主要表现者,亦属本病范畴 诊断(1) 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急性起病;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症状和体征继续24h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 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诊断(2) 病期诊断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中医病情分类 中经络:脑梗死无明显意识障碍者。 中脏腑:脑梗死有明显意识障碍者。 诊断(3) 风痰阻络证:多见于急性期。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证:急性期多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气虚血瘀证:多见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亦可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阴虚风动证:多见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亦可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痰蒙清窍证:多见于急性期或由中经络演化而来。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松懈瘫软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痰热内闭证:多见于急性期,重症患者发病即可出现,亦可由痰热腑实证演化而来。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