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的方案.pdf

发布:2019-10-27约7.5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风病 (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 一、中西医病名诊断: 1、中医病名诊断:中风病TCD:BNG080。 2、西医病名诊断:脑梗死ICD-10:I63.9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 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 岁以上。 具备2 个主症以上,或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 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 或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 或MRI 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痰瘀阻证:日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 脉弦滑。 2.气滞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 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 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 (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 (l)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 偏瘫功能分级的I-II 级。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 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 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同时 注意预防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①功能训练 运动治疗: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 练,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若病人不能作主动活动,应尽早进行各 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作业治疗:配合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手段提高患者躯干及肢体的肌力和肌张力,使 其尽快从卧床期过渡到离床期,并能独立地完成一部分的日常生活活动,如使用单手技术的 方法完成穿脱衣、穿袜子、进食、个人卫生等,恢复一定的自理能力,从而建立和增强回归 家庭、重返社会的信心。 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尤其是良姿位的摆放,在床上坐位及轮椅坐位时将患侧上肢置 于身前视野范围内,不处于抗重力的体位。指导患者完成自我辅助的取上肢活动训练方法, 维持肩关节活动范围,避免日后肩部的并发症。 ②巨刺法:即健侧取穴的方法。具体选穴、操作方法如下: 基本穴位:选取健侧上、下肢阳明经腧穴。如手三里、外关、合谷、梁丘、足三里、解溪。 操作方法:选用1.5 寸30 号毫针直刺,按对穴连接电针仪,采用低频连续波,输出强度 以患者耐受为度,刺激20 分钟。 ③头针:取顶颞前斜线,顶旁1 线,顶旁2 线;或采用于氏头穴丛刺针法,取项区、项前 区。 操作方法:采用长时间留针间断行针法,可留针3~4 小时。一般选用28~30 号毫针,常 用1~1.5 寸,常规消毒后,常规进针法刺至帽状腱膜下,针后捻转,200 次/分钟,每根针 捻转1 分钟,留针期间进行肢体的功能训练,开始每隔30 分钟捻转1 次,重复两次,然后 每隔两小时捻转1 次,直至出针。 ④推拿治疗:首选叩击法或拍法作用于患侧,叩击或拍打时手掌应尽量放柔软,慢拍快提, 顺序从下到上,频率约100 次/分钟,以皮肤发热潮红为度。若伴有患侧上肢肿胀,可选用 滚法治疗,顺序从下到上。 注意:各关节特别是肩关节、腕关节不宜使用拔伸法、扳法、抖法,以免造成韧带、肌 肉损伤,甚至引起关节脱位。 ⑤物理因子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肌电生物反馈、针刺手法 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脑电仿生电刺激等均可选用。 (2)痉挛期:此期相当于Brunnstrom 偏瘫功能分级的II~Ⅳ级。此期的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