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教案2浙科版必修2.doc
PAGE
5-
基因在染色体
教材分析
1.课标研读
(1)课标中本节课的内容标准(截图)
(2)课标分析
学生通过本节课能阐明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并相识到基因随染色体代代遗传,基因限制着生物的性状;此部分对应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由一个又一个的假设和经典试验还原集想象力、质疑力和勤奋实践为一体的科学探讨历程,帮助学生相识科学探讨方法,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实力。
生物学概念都是基于科学事实经过论证而形成的,而这些规律、概念又能说明更多的生命现象。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够基于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方法尝试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2.教材研读
在本节课之前,教材支配了孟德尔定律(基因)和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学习,基因和染色体是孤立的,还没有将减数分裂和生物的遗传现象整合起来,这就很难理解基因分别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本节课正是二者关系的桥梁,把抽象的基因详细化,找到物质载体,从减数分裂的角度理解基因的分别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遗传定律的发觉是从性状的遗传规律来推想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确定遗传物质在细胞中的位置是从细胞学视察的角度来直观地相识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
萨顿假说、摩尔根系列试验恰好从逻辑思维和试验证据两个方面说明白基因在染色体上。本节对于后面的教学也很重要,是伴性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人类遗传病等内容的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
学生处于高一下期,对细胞的结构、功能有了相识,须要在细胞的基础上深化到基因水平进行学习。这依靠于学生更高的抽象概括实力、反思实力、批判性思维实力和逻辑推理实力。好玩的是,学生也正好处于这些实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对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可能更感爱好,那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可以引导他们像科学家那样从视察现象起先,直至通过科学论证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学生的思维实力很好,学问面也比较广,对基因、遗传等主题非常感爱好。以一个又一个的猜想和经典试验来层层推动教学是可行的。
2.学生已有的基础、经验及阅历
学生已学习完减数分裂和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在老师的引导下是可以尝试着将染色体和基因这两个术语联系起来的。学生可能对很多遗传现象和遗传疾病都有了解,比如,关注于长相、身高的遗传,癌变基因的治疗,转基因食物等。
3.学生可能存在的前科学概念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学生可能有这样的前科学概念:染色体上的某些片段就是基因;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均等的;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可以是彼此随意位置的交换;摩尔根凭直觉将限制眼色的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上。
教学目标
1.探究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试验证据。
2.认同科学探讨须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酷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试验证据
2.教学难点探究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试验证据
教学方法
1.科学史教学
一般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注意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指出“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究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探讨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基因在染色体上”涉及到一段惊心动魄的科学史。科学探讨者均新奇遗传因子究竟在哪里。面对多种多样的揣测和假说,摩尔根坚持实证探讨,做出了一系列精彩不已的试验。
2.问题引导法
在充分敬重科学史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通过问题的细心设计,引导学生犹如科学家一样进行思索,逐步推动学习进程。
3.合作探究法
学生分小组提出假说、通过试验设计来演绎假说,由于每一个经典试验的设计都牵涉到较为严谨的思维过程及质疑精神,实行小组合作的方式是最为恰当的。
为全局而教的主问题
1.如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2.面对艰难的探讨之路,科学家们依旧执着向前,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
教学过程
环节与时间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3min
简要阐述萨顿假说的内容、意义和被质疑的缘由,说明用试验来验证基因是否在染色体上的必定性。进而明确本节学习内容:像摩尔根一样去思索,找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试验证据。
学生头脑中快速回忆萨顿假说,从情感上认同用试验来验证萨顿假说的必定性。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材料的选择
3min
2.假说-演绎法30min
提出问题5min
作出假设3min
演绎推理20min
试验验证2min
3.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min
呈现果蝇的介绍资料,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果蝇适合做遗传学试验材料。
介绍摩尔根的试验进行了两年依旧无成果,而白眼雄果蝇的出现有重要意义,需通过交配将白眼基因保留下来。提问:(1)当时摩尔根饲养的红眼果蝇是纯合的还是杂合的?(2)假如你是摩尔根,你会如何将这只白眼果蝇的基因保留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