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4、两晋诗坛.ppt

发布:2017-05-27约1.34万字共6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诗歌] 第二章 两晋诗坛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诗歌] 讲授提纲: 第一节 两晋诗歌概说 第二节 西晋诗歌 一、傅玄和张华 二、陆机、潘岳和张协 三、左思和刘琨 第三节 东晋诗歌 一、郭璞和游仙诗 二、东晋玄言诗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诗歌] 第一节 两晋诗歌概说 一、西 晋 公元265年12月,晋武帝司马炎受禅代魏,建立了西晋王朝。不久(280年)灭吴,统一全国。他罢兵劝农,发展生产,出现了太康年间的繁荣。西晋政权的建立,得力于世族官僚的支持。它建立之初,即颁布了占田制,世族官僚可以合法占有大量土地,保障了他们的经济特权。同时,积极推行曹魏创立的“九品中正制”,事实是保障了他们的政治特权。于是,在用人上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使社会矛盾不断加深。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诗歌] 另外,司马氏为了巩固统治,大封同姓王,诸侯王都掌有兵权。终于在晋武帝司马炎死后,自惠帝司马衷元康元年(291)始,酿成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长期内战,国力遭到严重消耗,也产生了大量的流民。先是一些少数民族流民发起暴动,不久汉族也加入进来。至316年,西晋经历了武帝(265~290在位)、惠帝(291~306在位)、怀帝(307~312在位)、愍帝(313~316在位)仅四朝51年,就匆匆灭亡了。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诗歌] 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在晋武帝司马炎太康(280~290)至惠帝司马衷元康(291~299)的二十年。钟嵘《诗品序》:“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三张,指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见《晋书·张亢传》),但《诗品》无张亢,其作品今亦不传,所以有人说三张中应包括张华而没有张亢(见张锡瑜《诗平》及刘大杰、胡国瑞文学史);二陆,指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指潘岳、潘尼叔侄;一左,指左思。他们是西晋诗坛的主要人物。 此外,还有西晋初年的傅玄、张华,和西晋末永嘉(怀帝司马炽的年号,307~312)时期的刘琨。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诗歌] 二、东 晋 公元317年,晋愍帝司马邺被刘曜所杀,司马睿在江南即晋王位。次年称帝,建立东晋王朝(317~420)。 东晋时期,政局仍相当混乱,内战和南北战争时有爆发。但是从整体来看,南北对峙的局面业已形成,各自都无力相侵。 政治上的偏安局面,造成了士人的偏安心态,这是东晋士人心态的主要趋势。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诗歌] 西晋以来谈玄的风气,为东晋士人所继承。他们追求安宁、闲静,追求生活的雅趣,追求脱俗、潇洒的风神。他们纵情山水,崇尚清谈,沉醉于诗乐书画,还有养生。这个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现象,那就是玄、佛合流。佛教自东汉开始传入中国,到两晋时日渐兴盛,佛寺增多,佛经也大量翻译出来。名士与僧人交游,谈佛,也是一时之时尚。总之,偏安心态造就的追求生活雅趣,玄佛合流的玄谈风气,纵情山水、鉴赏山水的时尚,这些都是东晋士人的共同特点。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诗歌] 过去讲东晋文学,总是特别看重刘勰和钟嵘的说法: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文心雕龙·时序》) 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诗品序》)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诗歌] 刘勰、钟嵘的说法有其合理之处,如刘勰指出玄言诗脱离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现实(其实谈玄也是现实),如钟嵘说玄言诗缺少“建安风力”。 但是如果把玄言诗对于中国文学的意义一概否定,认为玄言诗毫无价值,东晋百年诗坛只有陶渊明可说,就是不公允的。因为: 首先,玄言诗的产生有现实的基础:江南秀美的山水和文士对山水的鉴赏、玄佛合流和士人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诗歌] 其次,伴随着谈玄和鉴赏山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趣味——雅,追求高雅、淡雅,它成了后来士人审美趣味的基本模式,成了士人文化的主要基石之一;同时也促成了山水诗的诞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