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一以贯之跬步千里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以贯之,跬步千里
——我的教学故事
孟强(特级教师)
一,是最小的自然数,又是一切事物的起点。但只要一以贯之,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正所谓,积跬步以至千里也。
树立一种意识,终身学习
谈到学习,自然离不开读书。一代名相于谦有言,“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半点尘。”读书是心灵的吐纳和呼吸,尤其是为人师者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尽管开卷有益,但并非不加拣择,毕竟浩如烟海,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读教育类书籍能提升理论素养,读文学类书籍能涵养性情,读哲学类书籍能强壮思想筋骨,读教育期刊能准确把握学科动向,读无字之书能开阔胸襟荡涤心灵。读书切忌泛泛而读,应当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十年前,教咿呀学语的儿子念《三字经》,当读到“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的时候,心里蓦然一惊,年光似水,迢迢不停。古人尚且如此,吾辈岂能虚度光阴?从那以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与日俱增。
与读书相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失为学习进步的一条捷径。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时常闯到同级部王琪老师的教室里蹲点听课,她那优美的语言、隽秀的板书、严谨的教风,对当时乃至今天的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为了执教《一夜的工作》,我找来一盘录像带,一帧一帧地播放、暂停、记录,一遍一遍的回放、模仿、练习,竟然以“比着葫芦画瓢”的方式赢得了专家和同事的认可。尽管东施效颦、人云亦云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但我始终觉得,从模仿开始,是每位刚入职的教师加快专业成长的垫脚石。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占领信息技术制高点,服务教育教学,是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得1998年秋季开学不久,我动员学生家长捐款5000余元,实现了电脑进课堂。校长笑语说,孟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把这个新玩意摆弄明白的怎么向倾囊相助的家长交代呢?那段时间,我着了魔似的学习Authwear、Photoshop、3Dmax、Frontpage、Flash、金山解霸等软件,制作了一批以《小壁虎借尾巴》《一夜的工作》《影子》为代表的教学课件。后来,经过“英特尔未来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洗礼,让我实现了从从关注技术、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智慧、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由此走上了关注学情、敬畏规律的学科教学研究的道路上来。
保持一种姿态,躬身实践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2008年,我有幸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八省市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执教《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针对古诗言简意赅、意味深长的特点,我采用“举象入境、以境促读、读中悟情”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把抽象的乡愁还原成与温馨的画面,借此悟诗情、明诗意、会诗心,实现心灵的对话。我首先以“想起家乡的时候,诗人会想起谁?”发问,学生依次说道“父母、妻子、孩子”。然后逐一追问,“白发苍苍的父母,最牵挂的又是谁?”“含辛茹苦的妻子,最盼望的是什么?”“多么可爱的孩子呀,最想对爸爸说什么?”当学生的情感都聚焦到“诗人”身上的时候,再相机引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老人最牵挂的是自己的孩子,是漂泊在外的诗人。想起年迈的父母,他多想回家,多想陪伴在父母的身边呀!带上这种感受,深情地读一读。”“日日思君不见君,妻子最盼望的就是诗人早日回家!想起久别的妻子,他多想回家与亲人团聚呀!读吧,读出深深的思念。”“多好的孩子呀!想起孩子,诗人多想回家好好照顾他们呀!读吧,读出长长的牵挂。”这个教学片断,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三次设身处地的角色体验,这些体验又在复沓朗读中得到升华。
2012年,在从教近20年,亲历课改10余年的节点上,逐步形成了以“本真语文”为核心的 “一二三四”语文教学主张,即一个突出,突出课程意识;两个并重,理解表达并重;三个为本,以学生为本、以语用为本、以朴实为本;四个获得,得意,得言,得法,得神”。金秋时节,山东省小学语文名师特色教学研讨会在泰山脚下隆重举行,我有幸在此次盛会上执教《黄鹤楼送别》,并作《追寻语文的本真》专题讲座。上课伊始,我抓住开篇词“暮春三月”,从“暮”的字形字义入手,穿插“暮墓幕慕”字串及书写指导;再到“暮春”的涵义,生发出“暮秋、暮年”等词串;最后回到“暮春三月”的构词特点,在运用中积累下“中秋八月、金秋十月、寒冬腊月”等词串。课中,我结合孟浩然饮酒道别的话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