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复习提纲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师
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与劳动特点
一、教师的社会作用
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
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
培养人与传授文化知识比较,是教师职业的更为本质的社会职能。
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教师素质
文化素质
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育素质
教育理论知识
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
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运用教育机智应该遵循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
处理和解决偶发事件,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对症下药。
职业道德素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师生关系
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二、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三)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教师资格与教师进修
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的种类:我国小学教师资格分为高极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
二、教师进修
(一)教师进修的必要性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只有经过不断的进修,才能得到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进修的形式:校内进修;校外进修;函授学习与远程学习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两类。社会教育目的主要反映社会对于教育系统的总要求,要求教育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及其发展服务。个人的教育目的则要考虑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要求教育为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以及未来幸福生活的目标服务。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相反,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持个人本位目的论的教育学家为数甚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教育无目的论,这主要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二)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落实我国教育目的要注意: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想;崇高理想。
教育目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