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复习提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学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及其演变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记》:“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许慎:“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斯宾塞: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杜威:教育即生活。
1、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社会性是人类教育与动物“教育”的本质区别。
2、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能更充分、更真实地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学校教育及其特点
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大教育观的形成
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应赞成终身教育的原则。“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终身教育”观念的形成使人一生受教育不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生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他强调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1、依正规化程度分
非正式化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教育。
形式化教育:定型的实体化教育,即学生在有组织的教育机构中所接受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即具有类型和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和知识、能力分级的教育。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2、依实施机构分
学校教育(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家庭教育(特点:启蒙性、随机型、经验性)
社会教育(特点: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
二、教育发展的基本阶段
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随着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关系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关系性质的变化我们可以把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特点:1. 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融合。
2. 教育具有原始性,无专门教育机构和教师,目的单一、内容贫乏、方法简单。
3.教育具有同一性(全民性与无阶级性),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二)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
学校的产生
生产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追被
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许小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 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在官府),森严的等级性(唐代的“六学”“二馆”)
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具有鲜明的保守性(中国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欧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三、现代教育形态
(一)现代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3、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逐渐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2、教育社会化;3、教育生产化;4、教育民主化;
5、教育国际化;6、教育现代化;7、教育多元化
第三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教 育 者:凡是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二)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三)教育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据的一切事物的总合,具体包括: 1、教育目的;2、教育内容;3、教育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