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分析与应用复-习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空间分析与应用》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空间分析:是以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为基础,以空间数据运算、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综合运算为特征,提取与产生新的空间信息的技术和过程。
2、空间聚类分析:是将地理空间实体或地理单元集合依照某种相似性度量原则划分为若干个类似地理空间实体或地理单元组成的多个类或簇的过程。类中实体或单元彼此间具有较高相似性,类间实体或单元具有较大差异性。
3、坡长:是指在地面上一点沿水流方向到其流向起点间的最大地面距离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长度,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因子,水力侵蚀的强度依据坡长来决定,坡面越长,汇集的流量越大,侵蚀力就越强。
4、平面曲率:是过地面上某点的水平面沿水平方向切地形表面所得到曲线在该点的曲率值,它描述的是地表曲面沿水平方向的弯曲、变化情况。
5、地表粗糙度:反映地表的起伏变化和侵蚀程度的指标, 一般定义为地表单元的曲面面积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比,公式: R = S曲面/S水平, 实际应用中, 当分析窗口为3*3时, 可采用近似公式求解: R = 1/cos(S),其中 S-坡度。
6、地理空间分析:是以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为基础,以空间数据运算、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综合运算为特征,提取与产生新的空间信息的技术和过程。
7、地理空间认知:是指在在日常生活中,人类如何逐步理解地理空间,进行地理分析和决策,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的知觉、编码、存储、以及和解码等一系列心理过程。
8、图论中的路径:一个图的路径是顶点vi和边ei的交替序列μ= v0e1v1e2…vn-1envn如果v0 = vn,称路径是闭合的,否则称为开的;路径中边的数据称为路径的长;若路径μ的边e1,e2…en均不同,则μ称为链;若它的所有顶点都不同,称为路;一条闭合的路称为回路。
9、增广链:设f是一个可行流,μ是从vs到vt的一条链,若μ满足前向弧都是非饱和弧,反向弧都是都是非零流弧,则称μ是(可行流f的)一条增广链。
10、坡度变率:是地面坡度在微分空间的变化率, 是依据坡度的求算原理, 在所提取的坡度值的基础上对地面每一点再求一次坡度, 即坡度之坡度(Slope of Slope,简称SOS) 。坡度是地面高程的变化率的求解, 因此, 坡度变率表征了地面高程相对于水平面变化的二阶导数,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的反映剖面曲率信息。
11、地表切割深度:地面某点的邻域范围的平均高程与该点邻域范围内的最小高程的差。公式:Di = Hmean–Hmin 。其作用是反映地表被侵蚀切割的情况, 是研究水土流失及地表侵蚀发育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
12、空间聚类分析的概念:是将地理空间实体或地理单元集合依照某种相似性度量原则划分为若干个类似地理空间实体或地理单元组成的多个类或簇的过程。类中实体或单元彼此间具有较高相似性,类间实体或单元具有较大差异性。
13、图论中的树:设T是一个(p,q)图,若T是一个树,则q=p-1;设T是一棵树,如在T中的任何两个不相邻的顶点连一条边e,则T+e恰有一条回路;设G是一个(p,q)图,若G是联通的,且q=p-1,则G是一棵树
14、图论中的生成树:如果T是连通图G的一个生成子图而且是一棵树,则称T是G的一颗生成树,或称支撑树;一个图的生成树是联通这个图全部顶点的最少边的集合,是极小连通图。
15、约束三角网(CDT):地学领域中大量的离散数据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约束关系,如果三角网中没有带约束数据,则生成的数字地面模型是不能正确地表达地表的复杂关系,也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这种约束数据的联系一般通过线性特征来维护,约束条件分为边界约束和内部约束,这种带有约束条件的Delauny TIN称为CDT。
二、简答题
1、简述地图数据中的量表系统分类?
1)定名量表(标称属性,Nominal):主要用于文字和字符描述地理事物的种类或质量的差别。
2)顺序量表(次序属性,Ordinal):表示地理事物的顺序,根据某质量标志排序,或将数据概念简化为顺序量表;特征:级别或要素间关系不对称,等级之间有传递性。
3)间隔量表(间距属性,Interval):是一种定量数据形式,在顺序量表中赋予单位和距离信息。
4)比率量表(比值属性,Ratio):把间隔量表数据精确化,就构成了具有固定意义的精确概念的数据。
以上四种数据量表系统是有序的,转换不可逆。
5)周期量表(周期属性,Cyclic):表达方向或周期性变化的量测数据。
2、简述按照数据类型进行地理空间分析划分的类别主要包括哪些?
1)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聚类聚合分析、信息复合分析、追踪分析、窗口分析;
2)矢量数据的空间分析:包含分析、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网络分析;
3)三维数据的空间分析:表面分析、剖面分析、可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