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平市丹河景观总体规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 录
一、项目背景分析 1
1.1项目背景 1
1.1.1区位分析 1
1.1.2山水格局分析 1
1.1.3城市文脉与历史文化分析 1
1.2规划区与周边区域用地分析 2
1.3规划区与城市道路体系分析 2
1.4规划范围 2
1.4.1近期规划范围和远期规划范围的确定 2
1.4.2近期建设范围和远期建设范围 2
二、场地现状综合分析 3
2.1现状用地分析 3
2.2现状河道与水文分析 3
2.2.1水资源概述 3
2.2.2丹河现状 3
2.2.3现状防洪标准与防洪堤分布 3
2.3现状植被分析 4
三、规划依据 5
四、规划理念与概念解读 6
4.1规划理念 6
4.2概念解读 6
五、规划原则与目标 7
5.1规划原则 7
5.2规划目标 7
5.2.1.生态目标 7
5.2.2.功能目标 7
5.2.3.景观与文化目标 7
5.2.4.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7
六、规划布局结构分析 8
6.1景观结构体系分析 8
6.2绿色开放空间体系规划 8
6.3水系综合整治分析 8
6.3.1水系整治规划目的 8
6.3.2项目区流域概况 9
6.3.3洪峰流量计算及防洪规划 9
6.3.4橡胶坝规划设计 11
6.3.5水体净化建议 14
6.3.6水源补给分析 14
6.4水系景观类型分析 14
6.5人文景观体系规划 14
6.5.1文化的传统与城市文脉的解读 14
6.5.2人文景观体系规划理念 15
6.5.3融合传统的现代设计手法 15
6.5.4八景花园解析 15
6.6植被景观体系规划 16
6.6.1规划原则 16
6.2.2规划理念 16
6.2.3 植物景观规划 17
6.7道路交通体系规划 18
6.7.1陆路交通 18
6.7.2水路交通规划 18
6.7.3桥体改造 18
6.8竖向规划 19
6.8.1竖向规划原则 19
6.8.2地形塑造 19
6.9基础设施规划 19
6.9.1污水管线规划 19
6.9.2景观照明概念设计 19
七、分期建设 22
7.1分期建设 22
7.2近期建设区域分析 22
八、城市发展研究 23
8.1丹河整治与城市生长 23
8.2土地利用与控制建议 23
8.3开发策略研究 23
九、经济技术指标与投资估算 24
9.1经济技术指标 24
9.1.1总用地平衡表 24
9.1.2近期建设用地平衡表 24
9.2近期建设投资估算 25
图纸目录 26
山西高平市丹河景观总体规划
一、项目背景分析
1.1项目背景
1.1.1区位分析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晋城两个地级市之间,属晋城市代管。高平市地处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东西广41公里,南北纵37公里,市域面积946平方公里,煤炭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城区周边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捷,2005年城市人口约7.79万人。
高平城区位于市域中部,东为七佛山,西为西山,北望韩王山,南对游仙山,山丘环抱,中部有丹河南北向蜿蜒穿过城市,地势平坦。太焦铁路、太洛公路、207国道、曲辉公路穿城而过。受山丘地形限制,城区出入口位于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城区南至晋城市47公里,北距长治市64公里,至太原市335公里,至郑州市242公里。
1.1.2山水格局分析
高平市城区位于“两山夹一河”的平原地区,四面山丘围绕, 东为七佛山,西为西山,北望韩王山,南对游仙山,山丘环抱,中部有丹河、小东仓河蜿蜒流过。城市依山傍水,由于城市目前规模相对较小,与周边山丘保持了较好的对景、借景关系,在城市中大多数地区,都能够比较容易看到周边山丘,自然山水格局特色鲜明。目前,丹河和小东仓河也基本保持着自然形态。
高平城区坐落在群山围合之中的小平原上,丹河从城市中蜿蜒流过。高平古城的选址和营造,在传统风水理念指导之下,十分注重与山水之间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以北部韩王山为靠山,南部游仙山为案山,东西两侧山丘为护砂山,形成山、水、城共生交融的景观格局。
而其中丹河从北部山中发源,自北向南蜿蜒穿过城区,起到贯通山、城的重要纽带,使城市的气脉与外围自然的群山相互贯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1.1.3城市文脉与历史文化分析
高平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夏商时,高平属冀州,春秋属晋,始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秦赵“长平之战”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此战后为秦所据,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始称高平。后县名几经变迁,至北齐末以后只称高平,不再称泫氏。隋代高平郡称泽州、长平郡。宋隶属河东路泽州高平郡。元分属中书省平阳路(今临汾)、晋宁路、泽州。明初,高平分别隶属山西布政使司平阳府和山西布政司冀南道泽州管辖。清初改冀南道。
高平古城选址十分符合传统的风水理念,充分尊重自然山水格局。至民国时期,高平县城仍保留城墙,开三门,中央为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