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微生物学》第八章部分名词解释及思考题答案 .pdf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
名词解释
1、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生态系统
的结构及其与周围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9、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且一般是有益无害的微
生物,称为正常菌群。
30、宏基因组:出生后才驻入人体,尤其是肠道内1000种左右的正常菌群——共生
微生物群的总基因组,即宏基因组。
31、微生态学:以微生物学和实验动物学为基础,研究正常微生物菌群与其宿主的相
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新兴边缘学科。
32、微生态系统: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由个体20~200μm不同种类组成的
生物群与其环境组成的整体。
34、微生态失调:正常的微生物群之间和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
外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
35、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又称为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
称为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当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
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如变形杆菌。
37、微生态制剂: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
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之总称。可调整宿主体内的
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
38、益生菌剂:通常是指一类分离自正常菌群,以高含量活菌为主体,一般以口服或
粘膜途径投入,有助于改善宿主特定部位微生态平衡并兼有若干其他有益生理活性的生物
制剂。
39、益生元(双歧分子):专指一类人类不能消化吸收的低聚糖类食物成分,通过选
择性的刺激一种或几种细菌的生长与活性而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从而改善寄主健康的
物质。
41、悉生生物:凡已人为地接种上某种或某些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植物,即
已知其上所含微生物群的大生物称为悉生生物。
52、混菌培养(混合培养):混菌培养又叫混合培养,也称混合发酵,是在深入研究
微生物纯培养基础上的人工“微生物生态工程”,指将两种或多种微生物混合在一起培养,
以获得更好效果的培养方法。
54、菌根:菌根是指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
66、微生物杀虫剂(生物农药):微生物杀虫剂是利用微生物的活体制成的。在自然
界,存在着许多对害虫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利用这种致病性来防治害虫是一种有效的生
物防治方法。从这些病原微生物中筛选出施用方便、药效稳定、对人畜和环境安全的菌种,
进行工业规模的生产开发,从而制成微生物杀虫剂。
79、细菌沥滤(细菌冶金):细菌沥滤又称细菌浸出或细菌冶金,指利用化能自养细
菌对矿物中的硫或硫化物的氧化作用,让其不断生产和再生酸性浸矿剂,并让低品位矿中
的铜等金属以硫酸铜的形式不断溶解出来,然后再采用电动序较低的铁等金属粉末进行置
换,以此获得铜等有色金属或稀有金属的过程。
80、硝化作用:硝化作用是指氨在微生物作用下氧化为硝酸的过程。硝化细菌将氨氧
化为硝酸的过程。通常发生在通气良好的土壤、厩肥、堆肥和活性污泥中。
82、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
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90、生化需氧量:生化耗氧量是“生物化学需氧量”的简称。常记为BOD,是指在
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
解氧的数量。以毫克/升或百分率、ppm表示。它是反映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一个综合
指标。如果进行生物氧化的时间为五天就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相应地还有
BOD10、BOD20。
91、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COD是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强氧化剂将他氧化
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单位mg/L),它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该指标也
作为有机物相对含量的综合指标之一。
100、活化污泥: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
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二大
类.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土壤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如何从中筛选所需的菌种?
由于土壤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