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课标学案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背景:①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政治保障。②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落后,领导人民进行经济调整,大力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当务之急。③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借鉴。
(2)过渡时期总路线:①制定:1953年,为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②内容:“一化三改”。③实质:解决 问题,把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④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 与社会主义 同时并举。
(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①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①农业: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试办,以 、统一经营为特征。高 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②手工业:1953年,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 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 轨道。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结果: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知识点二、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
(1)内容: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 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左”倾错误发展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 。
(2)表现:①1958年, 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以 为中心的“大跃进”。③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后果:①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 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年的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2)内容:1960年,提出了“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作用:到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1)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2)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
(3)“文革”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 亿元。
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一、经济体制改革
1.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十一届三中全会:①确立了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上来的方针。②强调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 ,改变一切不适应的 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概念: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 ,自负盈亏。②试点: 省和四川省。③特征: 。④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①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②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