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4-5-30 材料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及实施办法.doc

发布:2017-07-13约8.32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安徽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与实施办法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是综合训练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认定学生毕业资格的重要依据。为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的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依据《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定》(教学〔2013〕26号),学院特制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与实施办法。 1.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要求 1.1 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1)系统地、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设计方法、实验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解决本专业工程和科研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图、运算、设计、测试、试验、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 (3)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分析资料、编写报告的能力,能比较顺利地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和撰写论文或说明书提要。 (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激发专业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1.2 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 (1)毕业设计(论文)按照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 (2)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创见性、科学性。 (3)毕业设计(论文)应做到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计算准确,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有必要的相关资料和图表等。 (4)毕业设计(论文)必须进行文献检索与综述,必须参阅一定量的外文资料,并要求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反映出来。 2.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2.1 选题原则 (1)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2)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体现多样性原则,可以是源于实际的题目,也可以是专题研究或理论研究题目;既可以是(毕业)论文形式,也可是(毕业)设计形式。 (3)题目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学生经过努力能按时完成任务。 (4)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一般由指导老师拟定。提倡学生发挥自主创新,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指导教师共同命题。每年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及其内容均要更新。 (5)指导教师拟定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经系认定、系主任签字后方可执行。 2.2 课题的分配 (1)原则上由“专业导师制”模式下的专业导师指导所分配的专业学生。 (2)指导老师或学生可以根据课题需要或学生就业单位专业方向需要等可进行适当、适量调整,并报所在系批准。主持或参加SRTP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或已被我校录取的免试硕士研究生可优先选择其指导老师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 (3)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由指导老师确定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申报选题意向,最终由指导老师决定每人课题题目。 (4)课题要做到“一人一题”。如果课题较大、实验内容较多的,可将课题任务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子任务,每位学生要独立完成各自的子任务。 3.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安排 3.1第7学期 (1)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前期工作,应提前安排。 (2)第13周之前,各系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 (3)第17周之前,各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讨论、审定工作;在网上向学生公布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内容要求,学生选择课题;指导教师在网上确认学生选择的课题。 (4)第19周之前,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 3.2第8学期 (1)从第1周起,全面开展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第10-11周,学院组织各专业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答辩或自查工作。 (3)第12-13周,教务处和教师能力发展中心(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到各学院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对参加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现场检查。 (4)六月中、下旬进行分组答辩和校级答辩。 (5)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于六月下旬全部结束(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6)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结束后,指导教师、系(教研室)须按学校有关要求认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总结工作。各学院在学期结束前将书面总结交教务处。 4.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 4.1 指导教师的配备 (1)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老师可以承担指导工作。 (2)每位老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8人。 (3)在外单位做毕业设计(论文)时,必须有外单位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技术人员担任协助指导老师,但必须由本专业指导老师总体负责,掌握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要求,协调有关工作。 4.2 指导教师的职责 (1)做好课题准备和课题申报工作,并拟定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书与指导书 (2)应安排充足时间与学生交流,对每位学生的指导和答疑时间平均每周至少一次。 (3)重视学生文献检索、文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