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终极提纲汇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
1、从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出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
2、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呈现出了文明的曙光
3、龙:体现了中国早期文化多元发展、相互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
4、炎帝、黄帝作为先民的杰出代表,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A
1.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七上P2页图)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群居生活、打制石器(旧)、使用天然火、世界文化遗产
山顶洞人面貌接近现代人、磨制石器(新)、人工取火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
2.原始的农耕生活
(1)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2)我们的祖先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始定居生活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半坡)和水稻(河姆渡)的国家
※“聚落”、“氏族” 母系氏族:半坡、河姆渡、该亚的传说(古希腊) 父系氏族:大汶口
3.(1)华夏族的形成: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走向联合,构成华夏族的主体,后来成为汉族的前身
(2)尧舜禹的传说(黄河流域) 禹:治水(筑堤堵水、疏通河道)、发展农业、建立夏朝
※区别“神话”、“传说”与“史实”(七上P16页)
专题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时期)
二、夏朝建立和夏商西周三代更替A
※夏朝为什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标志 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国家机构的设置: 军队、刑罚、监狱
※理解“禹是站在文明门槛上的一位伟人” 禹建立了第一个国家,使我国历史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三代更替的启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更替:学会运用教材大事年表 p129页
三、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AB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职位 部落联盟首领 国家君主 标准 品德、才能 血缘亲属 方式 推举(相对和平的方式) 世袭(嫡长子继承) 评价 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西周分封制:
目的: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标准:按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权位和财产的继承权(宗法制)
受封对象:亲属和功臣
内容:周天子的分封(授民授疆土)、 诸侯的义务(服从、治理、保卫、朝觐、纳贡、服役)
四、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A
1.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斗争是当时各国的主要任务
2.合纵连横 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远交近攻
3.齐桓公 最先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文公 退避三舍 楚庄王 问鼎中原,一鸣惊人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五、商鞅变法ABC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原因: 生产工具 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
(1)生产力提高 生产方式 “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生产效果 “公作则迟”到“分地则速”
(2)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改革
2、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社会变革(主要表现为封建制度开始确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秦国国力落后
2.目的:引进人才、富国强兵、变法图强
3.内容:七上p43
承认土地私有(最符合当时时代要求和特征)
奖励军功(有利于确立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
4.作用启示:复指p2
六、孔子及百家争鸣A(复指p8)
(一)孔子 春秋末年 鲁国
1.评价: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成就: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开平民教育先河(联系当今教育公平)
(二)百家争鸣
1.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
2.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封建经济的发展)
3.主题:围绕“治理国家”
4.影响: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形成了思想领域的繁荣局面
专题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时期)
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统治者(汉武帝)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文化科技高度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是当时世界文明最为辉煌的国家之一
世界,先后与秦汉时期并存的主要有欧洲的罗马、西亚的安息等古代国家(汉与罗马的文明最为辉煌)
七、秦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及其意义ABC
1.秦的统一的性质、特点、评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2.统一的意义:复指p2 “一个崭新的阶段”: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
※统一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成了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3.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主要内容 作用及影响 政治 废分封,立郡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制、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