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课件.doc

发布:2019-05-28约9.9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3 第一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 定义和术语 一、毒物、毒性和毒作用 (一)毒物(toxicant) 1、毒物定义 一般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 瑞士医师Paracelsus 指出: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只是剂量决定了它是毒物还是药物。可见毒物与非毒物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 2、毒物分类 (1)按其来源:分天然、合成和半合成 (2)按其用途和分布范围可分为: 工业化学品:如生产原料、辅料、中间体等;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天然的或食品变质后产生的毒素, 以及各种食品添加剂(食用色素、香精、防腐剂等); 日常化学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等; 农用化学品:如化肥、杀虫剂等; 医用化学品:如药物、消杀剂等; 环境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废渣中的各种学物质等; 生物毒素:如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等; 军事毒物:如芥子气等战争毒素; 放射性物质:如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元素等。 (3)按其毒性强弱分: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 3、毒素 (1)定义 毒素是毒物的一种,他是由活的生物体产生的一种特殊毒物。 (2) 毒素分类(按来源) 动物毒素:低等动物产生 蛇毒、蜂毒、蟾蜍毒、蝎毒。 植物毒素:植物产生 生物碱、非蛋白氨基酸、毒肽与毒蛋白 霉菌毒素:有某些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赫曲霉毒素等 细菌毒素:细菌产生的毒素,其中存在于细菌细胞内的毒素称为内毒素。在细菌内合成后排出菌体的毒素成为外毒素。 (二)毒性(toxicity) 1、毒性定义 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 也可简化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2、影响毒性的因素 (1)接触剂量(2)接触途径(3)接触期限(4)吸收速率(5)接触频率 (1)接触剂量 但是一个物质的“有毒”与“无毒”,毒性的大小也是相对的,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需要相对较小的剂量或浓度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毒性较低的物质,则需要较高的剂量或浓度才能呈现毒性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只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有毒性,如果低于一定的数量,任何物质都不具有毒性。 (2)接触途径 多数情况下,化学物质需要进入血液并随血流到达作用部位才能发挥其毒性,而同一种化学物质经由不同途径(经口、经皮、经呼吸道等)与机体接时,其吸收系数(即入血量与接触量之比)是不同的。 经静脉染毒时,化学物质直接入血,吸收系数为1,通常表现出的毒性也最高。 静脉以外途径染毒,一般吸收系数都小于1,表现出的毒性也相对较低。 经口染毒时,化学物质在胃肠道吸收后经由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被代谢(称为首过效应)。 (3)接触期限 在毒理学研究中,通常按给动物染毒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1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 。 许多外源化合物的急性染毒与较长时间染毒的毒性表现不同,一般前者迅速而剧烈,后者则相对平缓。 除了强度差别外,有时还有性质差别。例如,有机溶剂苯的急性中毒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而重复接触则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 (4)吸收速率 不同化学物质即使染毒剂量相同,但吸收速率不同则中毒表现也将不同。 吸收速率快者(如静脉注射)可在短时间内到达作用部位并形成较高浓度,从而表现出较强的毒性。 (5)接触频率 接触频率对毒性作用的影响与毒物降解有关。 当接触间隔小于生物半衰期 t1/2时,进入量大于排出量,易于积累至高水平,引起中毒; 当接触间隔大于生物半衰期t1/2时,进入量小于排出量,不易引起中毒,但高剂量接触时除外。 3、选择毒性 (1)定义 系指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受到损害的生物或组织器官成为靶生物或靶器官,未受到损害的既为非靶生物或非靶器官。 (2)选择毒性的原因 物种和细胞学差异 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 代谢产物的蓄积能力不同。 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 (三)毒性作用 1、定义 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 毒性作用也称为毒作用、毒效应、毒性反应 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等。 2、毒性与毒性作用的区别 毒性是物质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