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腹穿孔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临床对比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开腹穿孔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临床对比分析
祁东县妇幼保健院 湖南祁东 421600
【摘 要】目的:比较开腹穿孔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开腹穿孔修补术,对照组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观察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两组患者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开腹穿孔修补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开腹穿孔修补术;胃大部分切除术;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临床常见的外科急腹症,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大量研究证实,开腹穿孔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可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治疗[1-2]。但关于两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研究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96例,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诊断标准[3],自愿参加本研究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与精神性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8例,其中男34例,女14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7.36plusmn;7.16)岁;对照组::48例,其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6.99plusmn;7.0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资料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开腹穿孔修补术,对照组患者采用胃大部分切除术。
1.2.1开腹穿孔修补术:采用硬膜外持续麻醉,经右上腹直肌切口进入腹腔后清除食物残渣与腹腔内渗液,再缝合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部位,在溃疡穿孔处一侧沿着胃纵轴进针,贯穿全层,从穿孔处的另一侧出针,留置引流管,采集溃疡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采用胃肠减压、胃黏膜保护剂与常规抑酸剂治疗。
1.2.2胃大部分切除术:采用硬膜外持续麻醉,经右上腹直肌切口进入腹腔后,冲洗腹腔,以胃大弯侧胃网膜左动脉最下第1个垂直分支至胃小弯侧胃左动脉第一降支的连线切除75%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部位远端胃组织,施行胃空肠吻合术或胃十二指肠吻合术。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家庭、门诊与家庭随访方式随访1~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的差异。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plusmn;标准差( )表示,两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chi;2检验,Plt;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1。
3.讨论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主要手术手段为开腹穿孔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其中开腹穿孔修补术操作简便,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4]。该术式通过维持人体消化道生理结构,减少由解剖结构缺失而出现的并发症[5]。同时,开腹穿孔修补术通过抗幽门螺旋杆菌与质子泵抑制剂药物配合,有助于降低溃疡复发的发生风险[6]。胃大部分切除术由于破坏机体消化道解剖结构,增加营养吸收障碍、消化功能障碍、贫血与小胃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7]。相关文献显示,对于高龄危重患者,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有助于显著增加术后发生率与病死率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残胃癌的发生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8]。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比较,开腹穿孔修补术患者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