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第十二章生殖系统疾病.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排空乳汁。 未形成脓肿之前:局部热敷、药物外敷或理疗、应用抗菌药物。 脓肿形成后: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健康指导 ●指导产妇正确哺乳 ●保持乳头和乳晕清洁 ●纠正乳头内陷 ●处理乳头破损 ●预防或及时治疗婴儿口腔炎症 二 乳腺癌 是最严重的乳房疾病,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占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 直接浸润:可直接侵及皮肤、胸筋膜、胸肌等周围组织,严重时使癌块固定于胸壁。 淋巴转移:可循乳房淋巴液的四个输出途径扩散。 血行转移:乳癌经血运向远处转移者,多发生在晚期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为肺、骨、肝。 转移途径 健康史 月经史及生育史:月经来潮较早或绝经期较晚的妇女,不育或30~35岁以后妊娠的妇女,乳癌的发生率较高。 家族遗传史:乳癌在家族中的多发性已被证实,母系有乳癌史的妇女,乳癌的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1倍。 雌激素水平:雌激素的活性与乳癌的发生有很大关系。乳癌多发生在40—60岁绝经期前后的妇女。激素的变化可以引起乳房腺体上皮细胞的过度增生。 不良饮食习惯:高脂饮食、吸烟、饮酒也是诱发乳癌的重要因素。 特点:为无痛、单发的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易推动。 好发部位:乳房外上象限(45%~50%)、乳头、乳晕处(15%~20%)或内上象限(12%~15%) 增长:肿块增长速度较快,其变化不受月经周期的影响,肿块增大可侵入周围组织并使乳房的外形变化,可突出于乳房表面。肿块继续增大,使血供相对不足,皮肤溃破,溃疡面易出血,流出恶臭分泌物。 身体状况:乳房肿块 身体状况:乳房外形改变 乳房“酒窝征”:累及乳房Cooper韧带,使其短缩而致癌肿表面皮肤凹陷。 乳头回缩、内陷、扁平:邻近乳头或乳晕的癌肿因侵及乳管使之收缩,可将乳头牵向癌肿侧。 乳房皮肤呈现橘皮样改变: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 卫星结节或条索:晚期癌肿增大与皮肤和胸壁粘连,出现多数坚硬小结。 皮肤溃破而形成溃疡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①乳房钼靶X线摄片是目前早期发现乳房癌的最有效方法。 ②B型超声检查能提示乳房肿块形态和质地,可显示直径在0.5cm以上的乳房肿块。 ③近红外线扫描可显示乳房肿块及其周围的血管情况。 ◆病理学检查 ①活组织检查是确定诊断的可靠方法。 ②细胞学检查可获得较肯定的诊断。 治疗要点 手术治疗是乳房癌最根本的治疗方法。 目前推崇的是以乳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为主,结合放疗、内分泌疗法、化疗及中医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 乳房检查方法 步骤 1 步骤 2 步骤 3 步骤 4 面对镜子,双手叉腰,观察双乳房外形、轮廓有无异常。 举起双臂,观察双乳房外形、皮肤、乳头、轮廓有无异常。 右手触摸左乳房上方有无肿块。 右手触摸左乳房内侧有无肿块。 步骤 5 步骤 6 步骤 7 步骤 8 右手触摸左乳房下方有无肿块。 右手触摸左乳房外侧有无肿块。 仰卧平躺,肩部稍垫高,举起右手臂,左手触摸右侧腋下、乳房尾叶有无肿块。 仰卧平躺,肩部稍垫高,举起左手臂,右手触摸左侧腋下、乳房尾叶有无肿块。 乳房自检方法 乳房良性肿瘤鉴别要点 好发年龄 性质 临床表现 治疗原则 乳房纤维腺瘤 20~25 良性生长缓慢,有恶变的可能 多为乳房外上象限单发的肿块。表面光滑,有弹性感,易于推动 手术切除 乳管内乳头瘤 40~50 瘤体小,易出血,有恶变的可能 乳头溢血性液 手术切除 乳腺囊性增生病 30~50 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病程较长,发展缓慢,少数可有恶变 周期性乳房胀痛、乳房肿块或弥漫性增厚,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 观察和对症治疗,有恶性病变可疑时,应尽早手术切除肿块 三 乳房良性肿瘤 乳房纤维腺瘤 好发年龄为20~25岁,多发生于卵巢功能旺盛时期 病因:与雌激素的作用活跃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多为乳房外上象限单发的肿块,少数为多发。肿块增大缓慢,质似硬橡皮球的弹性感,表面光滑,易于推动,病人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月经周期对肿块大小无影响。 治疗原则: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唯一有效的方法。手术切除的肿块必须常规作病理学检查。 乳管内乳头状瘤 多见于经产妇,以40~50岁为多。瘤体很小,容易出血,恶变率为6%~8%。 临床表现:主要为乳头溢血性液。肿块不易扪及,如扪及肿块,多为位于乳晕区直径为数毫米的小结节,质软,可推动,轻压此肿块,常可见乳头溢出血性液。 处理原则:手术治疗为主,可行肿块切除或单纯乳房切除,并作病理学检查。 乳腺囊性增生病 为乳腺导管及腺泡上皮增生和囊肿形成,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中年妇女 病因:与卵巢功能失调引起的激素分泌紊乱有关。 临床表现:①乳房胀痛,具有周期性,表现为月经来潮前疼痛加重,月经结束后减轻或消失,也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