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塑性加工学实验指导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金属塑性加工学
实验指导书
江苏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2010.9
实验一 最大咬入角及摩擦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加深对咬入角、摩擦系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充分了解轧辊最大咬入、摩擦系数是制定轧制生产工艺的重要参数之一,并用实验方法测出试样的最大咬入角及摩擦系数,以便在生产中充分利用设备能力,提高轧制生产率。
二、实验原理
实验自然咬入的条件为:α ≤ β。
在临界条件咬入情况下,轧辊咬入轧件的咬入角即为最大咬入角αmax。根据力的平衡条件:αmax = β。
而tgβ = f,因此知道αmax就可以求得f。αmax可根据下式求得:
式中:αmax——最大咬入角;H——轧前最大高度;h——轧后高度;D——轧辊直径;f——摩擦系数。
图1 轧件咬入时力平衡条件
三、实验方法
1.试样材料采用铅或纯铝,块数以试验情况而定。
2.游标卡尺、锉刀、20#机油、200#溶剂汽油或丙酮。
3.试样:如图2所示,单位毫米。
图2 试样轧制前后形貌
四、实验步骤
1.将试样板用锉刀锉去飞翅,保证断面成直角,两力相互平行;
2.用汽油将时间表面油污擦净,并留有时间挥发掉;
3.将试样板测量的尺寸记录在表内;
4.用干净棉纱蘸汽油在出口方向把轧辊表面擦净;
5.调整好轧机,使上下轧辊平行,并调整辊缝;
6.把试样板放在机前工作台上,再用木板将试样板很缓慢的推向轧辊,然后将上辊缓慢地抬高,直到试样板尾部发生抖动时,便表示快要咬入,这时要特别注意缓慢上台轧辊,当轧件刚一咬入时就应迅速停止抬辊。
图3 操作方法演示
7.记录试验中得到的数据,填入下表内。
表1 不同实验条件下试验板材轧制数据记录
D为200mm
试样
序号 试样材料 H/mm h/mm △h/mm αmax f 1 纯铝 8 4 4 五、实验要求
1.实验前必须了解实验内容,要记录哪些数据,要观察哪些现象,预计得到什么结果,以便实验时心中有数。
2.实验前必须了解轧机性能和操作规程,能正确调整轧机及控制压下量,特别要注意安全操作。
3.操作时,试件要送正,避免用推力,短试件要用木板送,以免发生危险。
4.上抬轧辊要特别精心,否则得不到临界条件。
5.尺寸测量要认真,以求正确。
六、实验报告
1.整理实验数据,算出摩擦系数f。
2.讨论各种轧制条件对咬入的影响。
实验二 拉拔道次计算、模具匹配及润滑液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拉拔工艺的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配模中拉拔道次的合理计算方法;
3、了解润滑液在拉拔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概述
为了获得一定尺寸、形状、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的优良制品,一般要将坯料经过几次拉拔来完成。拉拔配模设计或称为拉拔道次计算,就是根据成品的要求来确定拉拔道次及各道次所需模孔形状、尺寸的工作。正确的配模设计,除能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尽量保证在减少断头、拉断次数和裂纹、裂口等缺陷的情况下,减少拉拔道次以提高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本实验为单模拉拔配模,在拉拔机上,坯料每次只通过一个模子拉拔,如图1所示。
图1 拉拔示意图
1—坯料;2—模子;3—制品
(1)
式中 N—中间退火次数;
—由坯料至成品总延伸系数;
—两次退火间的平均延伸系数。
中间退火次数的关键是值,太大或大小都会影响生产效率和成品率。太大则金属塑性不能充分利用,增加中间退火次数。太小则中间退火次数虽然减少了,但是易造成拉拔时出现断裂、断头、拉断等。
2、拉拔道次及道次延伸系数分配
(1)拉拔道次的确定
根据总延伸系数和道次的平均延伸系数确定拉拔道次n
(2)
或者由道次最大延伸系数计算拉拔道次n’
(3)
然后选择实际拉拔道次n。
(2)道次延伸系数的分配
采用经验法,在分配道次延伸系数时,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像铜、铝、镍和白铜塑性好,冷硬速率慢的的材料,可充分利用其塑性给予中间拉拔道次较大的延伸系数,第一道采用较小的延伸系数,最后一道延伸系数较小有利于精确地控制制品的尺寸公差。本试验中材料为工业纯铝,在实际生产中,中间道次的延伸系数大约为1.25~1.5;而成品道次的延伸系数大约为1.10~1.20。
四、拉拔时的润滑
拉拔润滑剂应满足拉拔工艺、经济与环保等方面的要求。由于拉拔的方式、条件与产品品种的不同,对润滑剂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是,对拉拔润滑剂的一般要求,可概括如下几点:
1)对工具与变形金属表面有较强的粘附能力和耐压性能,在高压下能形成稳定的润滑膜。
2)要有适当的粘度,保证润滑层有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