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第三章:艺术审美特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有意与无意: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艺术的美:妙在有意与无意之间 二、艺术审美特征的辨证法 齐白石画语录 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 若问画师师阿谁,金罗不是补之非。与天造化同工苦,犹道春风花不飞。 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叶底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名声到老低。 人家都喜欢我画的虾,可是,这几笔虾也是经过我几十年功夫才能得其精神的。 我画的虾和平常看见的不一样,我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所以,画出来的虾是活的。 记得门前看小溪,水清溪底却无泥。斜阳时候虾成挤,羡杀群雏岸上鸡。 梅月图轴1966年 182×152cm 装裱宽度:178 cm 题诗:“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此乃潘天寿生前最后一幅大画。沈雄、浑厚、古拙之至。铁石般古梅,在春寒料峭之中仍壮健朴茂,新发出淡红色些许梅花,旺盛之生命力不言而喻。此幅意境高华,苍古宁静,古稀之人有如此之创意和笔力,令人震惊,但就是此后不久老人惨遭迫害,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 一、艺术的美:妙在有意与无意之间 (一) 艺术美的模糊性 ⒈ 文艺活动不同于理论与科学活动,它不通过概念表现艺术家的认识,但又具有深刻的认识性的内容。 ⒉ 文艺活动以情感想象为中介,滋润和网络其艺术的形象,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为支撑体展示艺术家的审美世界和审美理想。 《红楼梦》:西江月·评贾宝玉(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二)艺术美的确定与不确定 ⒈ 文艺活动不同于伦理实践活动,不以表现直接目的为本,而是在情感想象的促动下,展示主体自身的模糊、不确定的生命活动。 ⒉ 文艺又暗含着一定的目的,使主体的审美活动具有指向性,并展示社会历史性的内容。 ⒊ 文艺活动是将这种隐性的目的性消融在情感想象中,消融在意象——形象的构建中。 二、艺术审美特征的辩证法 (一)文艺的有界限性与无界限性 ⒈ 文艺的有界限性 ① 文艺活动具有认识性的内容。 ② 文艺是人类的一种反映性活动。 ⒉ 文艺的无界限性 ①文艺是人类的一种情感体验性活动。 ②情感活动具有非判断性、非实体性,具有模糊性、不明晰性、不确定性。 ③无界限实际又是最大的有界限。 (二) 文艺的现实性和超现实性 ⒈文艺的现实性 ① 生活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的关系。 ② 文艺源于生活现实,但又不同于生活现实。 ③ 文艺现实不是生活现实,是对生活的反映性——游戏说、模仿说、镜子说等。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八大山人(1626~1705),明末清初画家,清初四僧之一,江西南昌人。1648落发为僧,字刃庵,号雪个、个山、驴、人属、八大山人。有许多奇特的画押,如 “添鸥鹚”、“拾得”。署款“八大”,也常连缀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其愤懑之情。朱耷兼善诗、书、画。诗的格调古怪而幽涩,充满神秘性和讽刺性。书法源于王羲之、颜真卿、王宠等人,而能以秃笔传达出傲岸不驯的情态和流畅秀健的风神,自创一格。绘画最负盛名,擅长花鸟、山水,其阔笔写意花鸟画,以象征寓意的手法、夸张奇特的形象、简朴豪放的笔墨、孤傲雄奇的格调,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风貌,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仿天池墨菊图 鹌 鹑 六月鹌鹑何处家,天津桥上小儿夸。 一金且作十金事,传道来春斗蔡花。 (四)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隔”与“不隔”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①”、“空梁落燕泥②”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③”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④”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加莱义民 罗丹 1884-1886年 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