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中地理人教版考点汇总必修3:考点3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Word版含解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考点3 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
○○○
1.水土流失的概念: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变薄变贫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
2.水土流失形成原因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它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 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及特殊的土壤组成,是水土流失问题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而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破坏植被 原因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过度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露天开矿,滥挖窑洞 开矿、挖窑洞,破坏了植被,使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战乱和营造宫殿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1)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的过程)的现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态环境问题。
①黄土特征: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易侵蚀。
降水集中、多暴雨(30050mm,集中于78、9三个月)
地质构造:
④植被:
人为原因:开垦坡地、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开矿、无计划修建窑洞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根本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应急措施——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
全面规划、标本兼治——小流域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深居内陆,且位于阶梯交界处 B.水土流失严重,但地质地震灾害较少
C.位于从半干旱向干旱过渡的地区 D.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其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南方丘陵山区大 B.黄土高原降水强度较南方丘陵山区小
C.黄土高原植被破坏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 D.黄土高原上黄土抵抗侵蚀能力极低
【答案】(1)D (2)D
【解析】
(2)此题注意审题,“最主要自然原因”,所以黄土高原植被破坏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不能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与黄土高原上的地表物质——黄土特性有关,黄土疏松、质地均匀,没有团粒结构,缺乏有机质,土粒之间仅依赖钙质胶结,因而黄土在水中极易分散,抵抗能力极低,在加上黄土有发达的垂直节理,更利于流水侵蚀与崩塌。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1~3题。
1.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2.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3.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上右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C 2.D 3.B
每道试题4分,共20分
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