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录井技术(合成修改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绪论
录井技术发展简况
录井技术起源于野外地质考察,是伴随着钻井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900多年前的宋代,录井技术已初具萌芽,在四川自流井地区天然气井的钻探中,用一种底部有阀的竹筒下井提捞泥浆和岩屑,有专职人员负责鉴别岩屑岩性、划分地层,并且每口井都建立岩口簿。各井的岩口簿对岩层和标准层有统一的命名,通过岩口簿建立早期的地质剖面。
解放初期,我国只有常规的地质录井方法,但技术落后,岩心录井收获率低,岩屑录井方法不完善;钻时录井则是画方钻杆记钻时,全部采用手工操作。当代录井技术是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在近几十年逐渐发展起来的。
岩心录井方面:1961年大庆首创了投砂憋泵单筒式取心,1963年玉门研制成功了水力切割式双筒取心工具,1964年四川研制成功了双筒悬挂式取心,对岩心录井技术的到了推进作用。目前的岩心录井根据不同的地质目的,已发展为:普通取心、油基、长筒取心、密闭取心、冷冻取心、井壁取心等多种方法。
岩屑录井方法:50年代,岩屑录井主要用于观察,综合利用差。60年代,胜利油田岩屑录井作了大的改进和完善,探索出了一套取全取准岩屑资料的系统方法,随之在全国推广,目前仍在应用。
气测录井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推广应用的。当初是半自动气测仪,资料录取间断式,手工记录,仅能录取全烃、重烃、钻时三项参数,综合解释水平很低;70年代初期,推广应用了全自动气测仪,能自动记录,连续测量,提高了资料的连续性和准确度;70代中期,开始使用701型色谱气测仪,能鉴定和记录全烃、甲烷、乙烷、丙烷正丁烷、二氧化碳、氢气等气,提高了油气水层的分辨率;1993年,开始推广应用数字色谱气测仪,新仪器增设了联机现场处理系统,提高了气测录井的定量采集能力。
70年代末,国际出现了标准的TDC(综合录井)装置,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始引进并在少量探井上使用,90年代初我国开始自行研制并投实际使用。它除了具备先进气测仪功能外,可随钻录取地质、泥浆和工程参数,可进行地层压力检测,优化钻井对指导钻进和保护油气层起着有力的作用。取全、取准直接或间接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各项数据、资料,及时、准确发现油、气、水层,预测钻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井下复杂情况综合录井技术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活动中的钻探过程。它不仅在新区勘探过程中对参数井、预探井、探井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对老区开发过程中的开发井、调整井的施工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总体讲,综合录井技术在油勘探开发中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用利用综合录井开展地层评价地层评价包括岩性的确定、地层划分、构造分析、沉积环境分析、岩相古地理分析及以单井评价为基础进行区域对比。地层评价是勘探活动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勘探过程中,利用综合录井收集的大量资料可以有效地进行随钻地层评价。综合录井使用MWD、FEMWD(随钻地层评价仪)获取的电阻率、自然伽马、中子孔隙度、岩石密度等资料,配合岩屑、岩心、井壁取心,泥(页)岩密度、碳酸盐含量等资料,参考钻时、转盘扭矩等参数变化可以建立单井地层剖面、岩性剖面及单井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分析。利用综合录井计算机系统的多井对比(Multiwell)软件可以进行多达22口井的对比。随钻进行小区域的地层对比,建立区域构造剖面,据进行随钻分析、及时修改设计、预报目的层、卡准取心层位和古潜山顶面、确定完钻井深。2. 进行油气资源评价油气资源评价是勘探活动中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油气资源评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勘探效果。资源评价搞好,有利于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和效益,减少探井钻探口数,有助于加快勘探的步伐,从而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录井配套的各种技术和仪器设备可以在现场提供从单井油气层的发现、解释到储层的分析、评价,生油层的生油资源评价等一整套手段和方法,在钻探现场及时、准确地进行油气资源评价。从单井评价到区域评价都可以快速进行并能及时作出评价报告,供石油公司使用。及时、准确发现油气层发现油气层是资源评价的基础。综合录井技术使用了多种方法来检测、发现钻井中油气显示,在一般的岩屑录井、岩心录井、荧光录井的基础上,综合录井使用气测录井包括定量脱气分析、VMS真空蒸馏脱气分析、岩石热解分析、定量荧光分等方法及时有效、准确地发现油气显示。ALS-2型综合录井仪分析灵敏度已达10组分测量从C1到C5整个分析服周期仅需1min大大增加了气测灵敏度采样密度有利于薄层、微弱油气层的发现。由于使用了(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Technique)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和(quantitative Gas Measurement)定量脱气分析技术使油气层的检测由定性发展到定量,大大提高了油气层发现率和解释精度。除了上述方法外,综合录井还采集有钻井液、电阻率、温度、流量、泥浆池体积等参数进行井下流体的分析、判断,以发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