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一课时教案.doc

发布:2017-03-13约7.06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版本:2004年2月第一版 2006年7月第12次印刷 书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课题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一课时) 教师 杨为强 单位 福清华侨中学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接受防火安全教育,学会逃生和自救。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只有了解化学,才能利用化学改造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3、培养学生的消防意识和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用品 (学生)短蜡烛3根、烧杯(100ml、250ml)各一、水槽、水、火柴、镊子、小剪刀、沙土、抹布、小石块、小木条、纸条。 教 学 设 计 思 路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总体知识难度较小,但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节课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化学知识,培养了一些对实验进行观察、探究、分析的能力,所以本节课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他们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 课前先展示课题,课题的背景采用火灾的场景和警报声,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引导学生当发生火灾时要及时报警;接着先让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燃烧的现象,教师在总结的同时展示各种各样的燃烧图片,提出“燃烧”的定义;然后让学生探究课本上的“探究活动”即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小组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予以适当补充并展示“火三角”,让学生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接着教师解释着火点的含义。最后让学生运用燃烧条件来解释有关的原理,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第二部分用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和震撼人心的数字告诉学生火灾的危害,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灭火原理的重要性。接着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实验用品探究“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通过竞赛的形式看哪一实验小组所获得方法最多,在学生逐一说出熄灭蜡烛火焰的方法并分析出自己灭火方法的原理后,教师再按类别展示“熄灭蜡烛火焰方法”的图片并让学生总结其原理;然后教师再一次的展示“火三角”并链接到动画式的“火三角”,直观形象说明了灭火原理;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用灭火原理解释常见的事实、讨论其原因并给予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灭火原理的更深入思考。 第三部分用生动形象的“逃生与自救”flash演示与学生共同探讨逃生与自救中的知识;最后通过学生表演“小品”的形式,学生互动模拟火灾现场,并引导学生当我们身边发生火灾时应如何处理,报警时我们该说些什么呢?学会如何报火警119。并对家庭和社区防火防灾提出合理化建议,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整节课的小结内容还是通过展示两个“火三角”,突出本节的重点,并让学生畅谈学习本课的心得及建议。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多媒体展示火灾的场景和警报声,我们今天来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提问】 燃烧已经是大家熟悉的一个现象,那么生活中哪里存在着燃烧现象呢? 【演示】 与燃烧相关图片,并作简要的介绍。更多的图片和资料请登录.。 【引入】 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过渡】 燃烧无处不在,与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发现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那燃烧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探究】 小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给学生提供小木条、纸条、水、火柴、蜡烛、小石块、烧杯等用品,要求学生根据课本79页的“探究活动”进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提问】请各小组总结燃烧的条件。 【小结】 展示“火三角”,并由学生讨论归纳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解释着火点的含义:可燃物燃烧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 [分析]用科学的原理说明下列事实 1.严禁乘客携带汽油乘车 2.钻 木 取 火 3.生煤炉是需要用小木条等引燃物引燃,而点燃液化石油气只须电子打火。 【展示】 一些与消防有关的图标。 【过渡】 燃烧能造福人类,但了解不足或运用不当就会造成巨大损失。我们常说大火无情,无知和疏忽让火灾已经夺走了太多的生命。1994年新疆的克拉马依市友谊馆大火已过去快十三年了,那场大火夺去了323条和大家一样年轻的生命。(展示友谊馆火灾前后的对比图片) 我们再来看一下火灾危害的数据(展示数据),这些沉重的代价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掌握关于燃烧的相关知识。明白了燃烧的条件,我们就可以推断出灭火的原理。 【探究】学生小组实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