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898-2020 山地有机茶园“茶-草-菌”生产技术规范.docx
ICS65.020.20
B30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1898—2020
山地有机茶园“茶-草-菌”生产技术规范
ProductiontechnicalregulationforTea-Grass-Fungiinorganicteagardensofmountainousregion
2020-03-30发布2020-06-30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35/T1898—2020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茶树种植与茶园管理 1
5护坡草与豆科绿肥套种技术 1
6食用菌套种技术 3
附录A(资料性附录)护坡草适用草种及其生物学特性 4
II
DB35/T1898—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由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FJ/TC2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安溪县桃源有机茶场有限公司、福建省天醇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市钦品茶叶有限公司、安溪县农业农村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海东、王俊宏、李振武、黄毅斌、黄小云、黄秀声、林永生、苏火贵、汪健仁、张国雄、余泽钦。
DB35/T1898—2020
1
山地有机茶园“茶-草-菌”生产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地有机茶园的茶树种植与茶园管理、护坡草与豆科绿肥套种技术和食用菌套种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山地有机茶园。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19630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
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5197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DB35/T1289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DB35/T1385幼龄茶园套种大球盖菇生产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茶-草-菌”生产技术productiontechnologyofTea-Grass-Fungi
在山地有机茶园套种护坡草、豆科绿肥,将其及茶叶废弃物等生物材料栽培食用菌,菌渣、豆科绿肥与护坡草茎叶翻埋耦合,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微生物群落的一种生产技术。
3.2
茶叶废弃物teawastes
在茶叶种植、加工、储存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机废弃物的总称。
注:包括茶园修剪下来的枝叶,茶叶加工过程产生的茶梗、茶末和茶渣等。
4茶树种植与茶园管理
茶树种植按GB/T19630的要求执行,茶园管理按NY/T5197的要求执行。
5护坡草与豆科绿肥套种技术
5.1草种选择
2
DB35/T1898—2020
5.1.1护坡草种应选择高度适中、抗逆性强、根系发达、种子传播力低的品种,如黄花萱草、百喜草、牛鞭草、爬地兰、香根草等。
5.1.2圆面草种应选择根系浅、高度适中或匍匐型的豆科品种,如闽引圆叶决明、平托落花生、白三叶、大豆、羽扇豆等。
5.1.3护坡草适用草种及其生物学特性参见附录A。
5.2主要品种种植技术
5.2.1黄花萱草
5.2.1.1种植
在茶园梯壁上沿往下20cm~30cm处开始挖穴种植,行距50cm~60cm,穴距50cm~60cm,每穴1~2株。
5.2.1.2管理
移植时穴施有机肥,约30kg/667m2,覆土压实浇水,即可。
5.2.2百喜草
5.2.2.1种植
百喜草可用播种和育苗移栽方式种植,具体按DB35/T1289的规定执行。
5.2.2.2管理
出苗或返青后4周追肥和清除杂草3~4次,具体按DB35/T1289的规定执行。
5.2.2.3利用
结合冬季施肥,刈割翻埋或覆盖茶园园面,亦可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
5.2.3闽引圆叶决明
5.2.3.1种植
播种前种子用80℃~90℃热水浸种约5min,清水洗去黏稠液,与细沙1:1磨匀后,用钙镁磷肥按
1:200拌种。
5月上旬在园面上距茶树主干40cm~50cm处挖穴播种,每穴4~5粒,穴距40cm~5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