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doc.doc

发布:2018-05-31约3.95万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 《历史》必修1部分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第二民族中学 王锡武 邮编416700 电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识记: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二.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目的:巩固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3.推行者:周武王、周公旦。 4.特征:①层层分封。②等级森严③带有浓厚的家族(血缘)色彩。 5.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广大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6.诸侯的权利与义务:①权利:A政治:分封卿大夫,设置官员。B经济:征派赋役。C军事:建立武装。②义务:A政治:服从周王,朝觐述职。B经济:交纳贡赋。C军事:镇守疆土,派兵征伐。 7.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8.影响: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简单运用;郡县制的建立: 1.原因: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 2.建立:经过朝廷上的激烈辩论,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3.权利与义务: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4.意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简单运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1.皇帝制: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把持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中央官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4.影响: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识记:西汉中央集权发展的表现: 1.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3.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识记:北宋中央集权发展的表现: 1.军事: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2.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3.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理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1.内容: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2.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