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课件.ppt
*************2.寄生虫感染的流行病学地理分布寄生虫感染的流行地区与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常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传播途径寄生虫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食物、水、土壤、昆虫等。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生活环境差的人群更容易感染寄生虫。3.寄生虫感染的临床症状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呕吐、便秘等。血液系统症状贫血、发热、肝脾肿大等。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抽搐、昏迷等。皮肤症状瘙痒、皮疹、丘疹等。4.寄生虫感染的诊断和预防粪便检查观察寄生虫虫卵或成虫。血液检查检测寄生虫血清抗体。组织检查观察组织中的寄生虫或虫卵。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饮用干净水、食用煮熟的食物、消灭传播媒介等。六、免疫与宿主防御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它们共同发挥防御功能,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肿瘤细胞和自身衰老的细胞等,维持机体的健康状态。1.机体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皮肤和粘膜皮肤和粘膜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可以阻止病原体入侵。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可以吞噬和杀灭病原体,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补体系统补体系统是一系列血清蛋白,可以协助吞噬细胞杀灭病原体,并参与炎症反应。2.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1抗原识别:免疫细胞识别并结合病原体抗原。2抗体产生: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3细胞免疫:T细胞杀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4免疫记忆:免疫系统记忆病原体抗原,下次感染时能快速识别并清除病原体。3.免疫系统的调节细胞免疫调节T细胞之间、T细胞与B细胞之间相互调节,以维持免疫平衡。体液免疫调节抗体可以抑制病原体入侵,并协助吞噬细胞清除病原体。4.免疫失调与疾病1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引起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2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产生过度反应,引起疾病,如花粉过敏、食物过敏等。3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功能缺陷,无法抵御病原体入侵,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如艾滋病等。七、临床微生物检验细菌检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血清学检测等。病毒检验病毒培养、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真菌检验真菌培养、血清学检测等。寄生虫检验粪便检查、血液检查、组织检查等。1.检invitro的意义病原体鉴定明确感染病原体,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药物敏感性检测确定有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原体的传播规律,制定防控措施。2.常见的检验方法1微生物培养:将患者样本接种到培养基上,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2显微镜检查: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3生化反应:检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4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清中针对微生物的抗体。5分子生物学检测:检测微生物的核酸序列。3.检验结果的解读阳性结果说明患者体内存在病原体,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阴性结果说明患者体内没有发现病原体,可能为非感染性疾病或病原体数量过低,需要进一步检查。八、抗菌治疗1抗菌药物的定义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药物。2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核酸合成、抑制细菌代谢等。3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化学结构和抗菌谱等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按抗菌谱分类、按化学结构分类等。1.抗菌药物的分类1抑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如青霉素、红霉素等。2杀菌药直接杀死细菌,如万古霉素、头孢菌素等。3广谱抗菌药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如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4窄谱抗菌药对特定细菌有抑制作用,如青霉素、红霉素等。2.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细胞壁缺陷,最终导致细菌死亡。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如红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干扰细菌的生长和代谢,最终导致细菌死亡。抑制细菌核酸合成如喹诺酮类、利福平类等,通过抑制细菌核酸合成,阻断细菌的复制和生长,最终导致细菌死亡。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明确诊断只有在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才使用抗菌药物。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细菌的种类、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规范用药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滥用抗菌药物。监测疗效定期监测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4.细菌耐药问题耐药性的产生细菌在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下,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或基因水平转移获得耐药性。耐药性的危害细菌耐药性会降低抗菌药物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