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医学微生物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4章 人类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Herpes viruses) 有包膜 双链线状DNA病毒 二十面立体对称,核衣壳外脂蛋白膜 大多可在二倍体细胞复制,明显CPE 在感染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仅次于流感病毒的引起人类病毒性疾病的病原体 疱疹病毒的结构 疱疹病毒基因组的特点 疱疹病毒的复制 疱疹病毒的感染 增殖感染 潜伏感染 整合感染 先天感染 疱疹病毒共同特点 1、病毒为球形,立体20面体,线性双链DNA,披膜 ,包膜,表面刺突 2、除EB病毒外,均能在人二倍体细胞核内复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形成多核巨细胞 3、感染类型:增殖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整合感染和先天性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 基因组有四种异构体(L、S) 两种血清型HSV1、HSV2 病毒包膜有11种糖蛋白(gB~gM) gB gD—吸附有关; gD 与融合有关,是HSV1、HSV2的共同抗原,而 gC gG是型特异性抗原。 gE- gJ与扩散及免疫逃避有关. gH gI是重要致病蛋白; 控制病毒从细胞核膜出芽释放 (gH) 诱导细胞融合( gC ) 诱生中和抗体(gD 最强) 免疫逃避 (gC, gE). 细胞毒作用(已知的HSV糖蛋白均可) 单纯疱疹病毒 可在多种细胞中增殖:人胚肺、人胚肾 出现CPE、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动物感染范围广泛:家兔、豚鼠、小鼠 流行病学 普遍易感,多为隐性感染 病人和健康带毒者是传染源 亲密接触与性接触为主要的传播途径 HSV-1一般通过口腔或污染的手及飞沫感染 HSV-2一般通过性接触传播 病变部位:HSV-1多腰部以上 HSV-2多腰部以下及生殖器 HSV-1与HSV-2所致疾病的比较 单纯疱疹病毒 原发感染 潜伏感染和复发 HSV原发感染产生免疫力 部分病毒可沿神经髓鞘到达三叉神经节(HSV—1)和骶神经节(HSV—2) 以潜伏状态与机体处于相对平衡,不引起临床症状 各种非特异性刺激下,潜伏的病毒激活增殖 病毒沿神经纤维索下行至感觉神经末梢,至附近表皮细胞内继续增殖,引起复发性局部疱疹 特点是每次复发病变往往发生于同一部位,最常见在唇鼻间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出现成群的小疱疹 先天性感染 垂直传播或分娩时感染 HSV-2与宫颈癌的关系 有生殖器疱疹者,宫颈癌发病率高 宫颈癌患者HSV-2抗体阳性率高 宫颈癌脱落细胞中可查到HSV-2抗原 HSV-2可使细胞转化并诱生肿瘤 两者好发部位相似 宫颈癌细胞中有HSV-2基因片段及特异mRNA存在 免疫性 原发感染后1周左右血中可出现中和抗体3-4周达高峰,可持续多年 细胞免疫起更重要作用 NK细胞可特异性杀死HSV感染细胞 抗体介导的ADCC效应亦可将HSV感染细胞裂解 细胞毒性T细胞和各种淋巴分子(如干扰素等)在抗 HSV感染中也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 采取病人口腔、宫颈、阴道分泌液等 接种易感细胞中培养1~2天 细胞肿胀,变圆,相互融合等病变,可作初步诊断 抗原检测 用IFA、ELISA等方法直接检测细胞内或分泌液中抗原,快速诊断HSV感染。 抗体检测 补体结合试验,ELISA抗体,可用于原发感染诊断 复发感染时很难观察到抗体效价上升 检测脊髓液抗体,对神经系统HSV感染有重要意义 防治原则 预防 避免同患者接触 防止医院内感染 剖腹产预防新生儿感染 HSV有致癌可能性,减毒活疫苗和死疫苗不宜用于人体 包膜蛋白(提纯的gG、gD)亚单位疫苗 基因重组疫苗、多肽疫苗 治疗 国内用HSV gC gD单克隆抗体制成滴眼液,用于治疗疱疹性角膜炎,取得显著疗效 无环鸟苷(ACV)及脱氧鸟苷对疱疹病毒选择性很强的药物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人是VZV的唯一自然宿主 皮肤是病毒的主要靶细胞 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 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 潜伏体内的病毒受到某些刺激后复发引起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VZV的基本性状 基本性状与HSV相似 只有一个血清型 对一般实验动物不敏 感,在人胚成纤维细 胞中增殖,并缓慢产 生细胞病变 水痘(Chicken Pox) 带状疱疹(Shingles) 微生物检查及防治 水痘一带状疱疹的临床症状典型,一般不需作微生物学诊断 VZV减毒活疫苗预防水痘感染和传播有良好效果 治疗可用无环鸟苷、阿糖腺苷和高剂量干扰素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 感染的细胞肿大,并具有巨大的核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