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眉山中学校高一第一学期12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pdf
27届高-12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图1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
B.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
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
D.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
2.周初分封时,将周人、先代部族、殷商遗民以及众多土著蛮夷戎狄都划在周政与周制的圈子里,规定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同时周统治者还做出制度上的规划,如策命赐物、朝聘盟会、爵制和服制等。
这种做法使西周初期()
A.加强了华夏族群的民族认同B.制度保障了诸侯国君的权力
C.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已形成D.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
3.西周统治者克服了商代“多邦并存、方国林立”的分散倾向,由周邦统领各个诸侯国,通过宗法、
分封及世官等制度将周邦与天下各个诸侯国“合为一家”。这一做法()
A.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B.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D.强化了民众政治认同感
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和言论主要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下列
观点最可能出现在《论语》中的是()
A.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C.以法治国D.为政以德
5.始皇帝后期,反秦活动在关中并不突出;北边民众逃归,南边“绝道”自守,也不明显;反秦活动主
要集中在“新地”(原关东六国统治区域);原先的东方六国的不少民众仍自认为是楚人、赵人、燕
人、魏人、韩人和齐人。这反映出秦朝()
A.并未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法律制度过于严苛
C.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冲突D.关中地区经济落后
6.汉武帝即位后,宣称有的诸侯子嗣多达十几人,却只有嫡长子才可继承封地和爵位,这不利于宣扬仁
孝之道。因此,规定诸侯必须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侯国。此举的目的是()
A.宣扬儒家的仁孝之道B.削弱诸侯封地和势力
C.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D.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7.东汉政府规定,每年秋天地方政府都要核查民户的年龄。年满七十岁的老人,授给他们王杖,同时保障
他们的生活;八九十岁的,要倍加尊重,额外赐予物品。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民间慈善组织发达B.治国思想吸纳儒家伦理
C.国家主导救济教化D.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备
8.汉朝时期,长江流域以产稻为主,中原地区是麦类最重要的产区。从魏晋开始,麦类在南方大规模推
广,麦粟在南方人民的饮食中成为仅次于稻米的粮食作物。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上实现大一统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民族矛盾得到缓和D.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9.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
(后代)”,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主要是为了()
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C.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D.谋求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
10.唐朝的369个宰相中有十分之一左右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战败投降的突厥酋长阿史那社尔、执失思
力以及铁勒酋长契必何力等也得到了唐太宗的信任和重用;在文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代北及西域族
人后裔更是不计其数,如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这体现了唐朝()
A.实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B.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加强
C.世家大族依然把持着朝政D.通过联姻方式来巩固边疆
11.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B.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