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麻醉方法用于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效果.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种麻醉方法用于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的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方法 选择确诊气道异物患儿15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七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50例。D组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S组吸入3%~6%七氟醚;P组静脉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记录麻醉诱导前、置镜前、置镜成功即刻和退镜即刻的HR、SPO2、RR,麻醉诱导时间、手术时间和术后苏醒时间,一次置镜成功率,置入硬支气管镜过程中及术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呛咳、屏气、体动挣扎、呼吸抑制、低氧血症等)和术后躁动发生率。结果 麻醉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D组明显长于S组和P组(P0.05);D组术中生命体征平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术后苏醒平稳(P0.05);D组一次置镜成功率明显高于S组和P组(P0.05);D组术中不良事件和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S组和P组(P0.05)。结论 与七氟醚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比较,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更平稳、更安全。
关键词:麻醉;小儿;异物取出术
气道异物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对于确诊的气道异物,行硬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1]。硬支气管镜下行异物取出对咽喉及气管黏膜刺激强烈,术中保留自主呼吸的麻醉相关报道中,多提示术中患儿易发生呛咳、屏气、体动挣扎、喉痉挛甚至心律失常等并发症[2]。本研究拟比较三种不同麻醉方案用于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的效果及特点,探讨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与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2014年9月~12月就诊于我院拟行硬支气管镜下气道异物取出术患儿150例,年龄10~50个月,体质量8.5~21kg,ASAⅠ或Ⅱ级,均非饱胃(禁食和奶≥8h,禁饮料≥4h),术前无紫绀,头、颈、咽喉部无畸形。按入手术室顺序随机分为三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七氟醚组(S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50例。由同一高年资咽喉科医师实施气道异物取出术。
1.2方法 入室前15min静注阿托品0.01mg/kg,地塞米松0.5mg/kg。静注丙泊酚2~3mg/kg,阿托品0.01mg/kg,患儿入睡后抱入手术室,仰卧位面罩吸氧5L/min,待平稳后记录麻醉诱导前HR、SPO2、RR为基础值,此刻为麻醉诱导开始,2min内缓慢静注芬太尼2μg/kg,同时D组右美托咪定2μg/kg于10min内静脉泵注完毕,后以1~2μg/(kg?h)持续泵注;S组面罩密闭吸入4%~6%七氟醚,氧流量3~5L/min;P组面罩密闭吸氧5L/min,持续泵注丙泊酚150~200μg/(kg?h),复合瑞芬太尼0.05~0.20μg/(kg?h)。心率、呼吸逐渐下降至生理范围,轻提患儿下颌无体动,可视喉镜下经喉麻管于声门上、声门下分别喷注2?利多卡因1ml行表面麻醉,术者开始置入硬支气管镜。硬支气管镜成功置入标准:声门开放良好,硬支气管镜前端顺利抵达异物处患儿无呛咳、屏气,自主呼吸≥10次/min、SPO2≥95%。术中患儿体动时各组均静注丙泊酚1mg/kg;出现呼吸抑制(呼吸暂停6s)时给予手控辅助呼吸,至SPO2≥95%或自主呼吸≥12次/min;低氧血症(SPO2≤90%)持续60s时,退出硬支气管镜,立即面罩辅助通气。术毕氧流量调至10L/min,维持SPO2≥90%,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1.3观察指标 记录麻醉诱导前、置镜前、置镜成功即刻和退镜即刻的HR、SPO2、RR,麻醉诱导时间(指麻醉诱导开始至硬支气管镜成功置入即刻),手术时间(指首次成功置入硬支气管镜即刻至异物取出后完成支气管镜检退出硬支气管镜即刻),术后苏醒时间,一次置镜成功率,置入硬支气管镜过程中、术中及术后苏醒期出现的不良事件(呛咳、屏气、体动挣扎、呼吸抑制、低氧血症等)及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完成研究。三组患儿月龄、体质量及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D组明显长于S组和P组(P0.05),见表1。三组术中HR、SPO2、RR的变化趋势见表2。D组一次置镜成功率明显高于S组和P组(P0.05);D组术中不良事件和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S组和P组(P0.05),见表3。
3 讨论
气道异物是导致4岁以内儿童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2],对于诊断明确的病例,首选用硬支气管镜检查、定位并取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