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前检查与准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可摘局部义齿 修复前检查与准备Examination,Preparation of Mouth and Abutment Teeth 临床检查 ↓ (研究模型、模型观测、模型设计)(修复前准备) ↓ 牙体预备 ↓ 印模、(灌制模型)、颌位记录 ↓ 试戴支架、(试排牙) ↓ 戴牙、(复查) ? ☆ 技工工作程序: ↓ 修整模型、模型观测、翻制耐火模型 ↓ 制作蜡型、铸造、打磨试戴 ↓ 排牙、完成义齿 临床资料采集 初步制定诊断治疗计划 第一阶段口腔准备 制定最终的局部义齿设计方案 第二阶段口腔准备 (一)临床资料采集 1、主诉、要求、健康状况 为什么就诊? 主观愿望 医患沟通——患者的需求 医生的责任 现病史:缺牙原因、时间; 以往治疗记录:拔牙、龋齿、牙周治疗、修复历史和效果; 全身健康状况: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免疫系统病。 2、颌面部检查 颜面形态是否对称、比例是否协调、丰满度是否正常 开口度、开口型是否正常,下颌运动有无异常、关节有无弹响 头颈部肌肉以及颞下颌关节扪诊有无疼痛 3、口内检查 牙列缺损情况:缺失牙数目与部位,拔牙窝愈合情况,剩余牙槽嵴高度、形态、丰满度,有无骨尖、骨隆突和组织倒凹 余留牙:形态是否正常,有无磨耗、缺损、龋坏或牙髓症状、牙周组织有无炎症、出血、脓肿、瘘管等,有无倾斜、移位,颌关系是否正常 软组织:粘膜有无充血、肿胀、溃疡、增生物等;厚度、弹性;系带附着 唾液分泌:唾液分泌量和粘稠度 咬合与颌位关系:垂直距离、正中、干扰、早接触、曲线 原有修复体 4、原有修复体的检查 固位和稳定情况 与口腔组织是否密合 外形是否合适 有无磨耗或缺损 咬合关系是否正常 功能:咀嚼、发音、美观 设计是否合理 参考患者的合理要求 原有义齿的不足之处 新义齿设计制作 5、X线片检查 X线片检查 余留牙牙根数目、形态、长度 余留牙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吸收方式、牙周膜宽度 余留牙龋坏及其与牙髓关系 余留牙有无根尖病变,牙体牙髓治疗是否完善 原有固定修复体边缘密合性 牙槽骨内有无埋伏牙、残根,牙槽骨骨密度和骨吸收情况 6、诊断模型 利用模型观测器观测软、硬组织倒凹,就位道,指导义齿初步设计以及基牙预备 更直观地观察颌间间隙, 曲线(颊舌侧),上架 患者指导 制作个别托盘 初步设计标记,作为治疗过程参照 治疗前记录 口腔准备 口腔准备—义齿修复的先决条件 使口腔内各种组织尽量达到接受义齿修复所需要的正常条件和健康状态的过程。 消除粘膜组织、骨组织及余留牙的不健康状态 消除不利于义齿修复的组织形态 为良好的义齿修复创造条件 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口腔准备 第一阶段口腔准备 制定最终可摘局部义齿设计方案 第二阶段口腔准备 (二)第一阶段口腔准备 1、余留牙的准备 对义齿修复不利的余留牙:乳牙、畸形牙、错位牙-拔除;有利者保留。拟作基牙的应调整形态或人造冠恢复形态,或进行根管治疗后截去牙冠保留牙根,用作覆盖义齿基牙。 余留牙有龋坏等牙体缺损或牙髓病变-牙体牙髓治疗;不能进行治疗者拔除; 松动牙-牙周治疗,调颌,调整冠根比或夹板固定 需一次拔除大量余留牙者,尽量多保留余牙,保持双侧均有基牙,避免形成远中游离端缺失。过渡义齿修复 咬合调整-消除早接触, 干扰 拆除口内不良修复体 过渡性义齿 保证拔牙后愈合期的美观(即刻义齿),保持拔牙间隙(尤其是未成年人),维护或调整咬合关系 临时义齿或即刻义齿 旧义齿修理 垫 2、缺牙间隙的准备 骨尖、游离骨片、不能保留的残根、残余感染-拔除 过长、下垂的活随余留牙或切缘交错的余留牙影响修复者-失活,调 ;低位牙-恢复咬合 缺隙两侧的牙齿倾斜移位,调整外形 系带附着接近牙槽嵴顶-手术矫正 3、软硬组织的准备 牙槽骨整形术 ——修整过大不平的牙槽嵴 部分、圆钝刃状牙槽嵴、牙槽嵴 增高增宽术等 不良软组织修整 ——系带、肌附着位置调整、 切除过多游离增生软组织 4、软组织处理 义齿性口炎 机械性创伤 义齿材料过敏等 ——炎症、溃疡、增生物、肿瘤及其他粘膜疾病 -先行治疗再修复 牙体牙髓治疗 牙周治疗 外科治疗 正畸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