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现场救护推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伤员搬运和护送技术原则 并非简单的运送,须谨慎防止伤情加重。 准确区别伤情,动作轻巧、避免震动。 尽快离开危险地点,运送至救治场所。 因人制宜采取搀扶、背运、双人运等不同方式。 利用身边工具,可用木板、衣服、毛毯、绳索制作担架。 * 搬运注意事项 不要无目的地移动伤病人 疑有脊柱、骨盆、下肢骨折时不可试行站立,肋骨骨折不可背送。 遇脊髓损伤的伤员用硬担架搬运,禁忌一人抬肩、一人抱腿法搬运 保持脊柱轴位,避免强拉硬拽 疑肋骨骨折不能背运 病人固定于担架,头向后,足向前 * 常用搬运方式 颈椎伤牵引颈部搬运,使用颈椎固定器 脊柱伤多人抬起伤员,保持身体轴线,使用脊柱板 扶持法、抱持法、背负法、平卧托运 手搭杠轿搬运、椅托式、拉车式 腋下拖行、衣服拖行、爬行法 担架抬送:走步前左后右交叉,上坡头向前,下坡头向后 * 徒手单人搬运 拖行法 爬行法 * 徒手双人搬运 * 脊柱骨折搬运 平托法:三或四人用手同时将伤员平直托至 木板上。 滚动法:多人扶伤员躯干,使成一整体滚 动,移至木板上。 注意不要使躯干扭转、弯曲。 * 脊柱骨折不正确搬运方法 * * 在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新的模式结构下利用科技进步成果,针对生产、学习、生活环境下发生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向公众普及救护知识,使他们掌握先进的基本救护理论和技能,成为能够在现场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护的“第一目击者”,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为安全生产,健康学习和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随着现代社会致伤因素和条件的变化,创伤已成为人类致伤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国际疾病分类统计:发达国家:创伤在疾病死亡率中居第四位,在儿童和青壮年中居第一位。在我国城市中居第五位。 交通事故已被认为是“世界第一公害”。此外,高空坠落,塌方、地震、暴力及战争,也是引起人类伤亡的重要原因。 人们一直将抢救危重病人及意外伤害者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医院和医生,由于现在条件的限制,医护人员不可能在意外发生后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到达现场,而在事故发生现场的目击者,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不能给伤者以正确的帮助,这就使那些处于生死之际的病人丧失了最宝贵的救命黄金时刻。 创伤救护技术是让人们有能力利用这宝贵的救命黄金时刻,抢救生命,减少伤残。 * 1、手击背法:使伤员上半身前倾或半俯卧;一手支托其胸骨前,用另一手掌猛击其背部两肩胛骨之间,促使咳嗽将上呼吸道的堵塞物咯出。 2、海氏急救法:救护者站在病人的背后,双臂环绕病人腰部,使病人弯腰,头部前倾; 一手握空心拳,并将拇指侧顶住病人腹部正中线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 另一手紧握此拳,以快速向内、向上冲击5次; 反复有节奏、有力地重复操作若干次。 (病人应配合救护人,头低张口,以便异物受到气流 的冲击而吐出。) 3、指抠口咽法 一手用拇、示指拉出舌头,另一手示指伸入口腔和咽部,迅速将血块、异物取除。 * 用手指压迫伤口听完心端的动脉,阻断动脉的血运,能有效地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 面部出血: 用拇指压迫下颌角与颏结节之间的面动脉。? 前头部出血:压迫耳前下颌关节上方的颞动脉。 准确掌握压迫点,压力适中,以不出血为准,压迫10-15分钟 * 前臂出血:在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处,施以压力,将肱动脉压于肱骨上。? 手掌和手背出血:在腕关节内,即我们通常按脉搏的地方,按到跳动的桡动脉血压住。? 手指出血:用健侧的手指,使劲捏住伤手的手指根部,即可止血。 大腿出血:屈起其大腿,使肌肉放松,用大拇指压住股动脉之压点, (在大腿根部的腹股沟中点),用力向后压,为增强压力,另一手的拇指可重叠压力。? * 直接加压包扎:直接压迫出血部位而达到止血。 * 用于较深较大伤口,填塞干净布料 * * 没有现成的止血带时,可用手边的现有材料如三角巾、布腰带、绷带、手巾等作绞紧带使用(但禁用电线或绳索)。在伤口近心端放好衬垫后,用临时制作的绞紧带在垫上围绕肢体拉紧打结。绞棒插在外圈下,提起绞紧,将另一头套在活结环内,拉紧活结头,固定绞棒。 * 1、使用止血带时,应绑在四肢出血伤口的上方(以能止住血为度),在上臂的上1/3段或大腿上段。 2、事先将患肢抬高数分钟,局部垫上绷带、毛巾或其软组织物,以防组织擦伤。 3、由于用止血带后,结扎部位下方组织血液供应中断,时间一久易致组织缺血。坏死,所以绑血带的时间不宜过长,每隔50分钟应放松一次,每次约3-5分钟,以使血液流通。为此,凡上止血带的地方应有明确标记,注明绑止血带时间,以便转运,接收单位据此能放松,并作必要处理。 4、如果没有止血带,也可以用宽的布条、毛巾、绷带等代替,但要严防勒伤组织。? * (一)环形包扎法: 用于肢体较小或圆柱形部位,如手、足、腕部及额部,亦用于各种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