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灯泡亮了》教学设计4213.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灯泡亮了》
——《你知道灯泡是怎样亮的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手电筒猜想灯泡发亮的秘密;能用导线、灯泡等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并记录;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对所观察的想象做假设性解释。
2.能对电的知识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愿意与他人交流,共享成功的快乐。
3.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有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会用导线、灯泡、电池等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并将自己设计的电路用图的形式记录下来;知道开关的功能;懂得节约用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导线、灯泡、电池等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教学难点: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我们家乡的夜景图片,大家想不想看?
2.教师播放同学们熟悉的迷人的生活夜景。是什么把夜晚的聊城妆扮的这样美丽?
3.学生观看图片资料谈感想,引出对灯光的探究欲望。
4.提出问题:关于灯光,你想了解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5.教师总结: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灯泡是怎样亮的?(板书:灯泡亮了)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一)探究手电筒的秘密
1.大胆猜想。
(师出示小灯泡)看,老师这儿就有一个小灯泡,想一想这种小灯泡常用在哪里?
(学生就会联系实际回答。自然会想到手电筒)
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一把手电筒,试一试你能让它亮起来吗?你是怎样让它亮起来的?为什么把开关一推手电筒就亮起来了呢?手电筒里有什么秘密呢?猜猜看。
2.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要想知道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该怎么办?(拆开手电筒看一看)
(1)出示小建议。
①要注意安全。
②要注意按顺序摆放拆下来的器件。
③仔细观察,把你的发现写在记录卡上,看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多。
④观察完之后,再按顺序组装好。
(2)学生拆装手电筒。
(3)交流发现。
3.讲解。
(1)电路的组成。
(出示课件)手电筒的灯泡亮起来,是因为手电筒具备了一个完整的电的回路,指图讲解:电池(正极、负极)、灯泡、导线(手电筒里的铁片和下面的弹簧)、开关(演示开关)。
(板书:电池 灯泡 导线 开关)
(2)电路部件的作用。
我把其中的一部分去掉,看小灯泡还亮不亮?(演示过程,让学生明白这四部分是组成电路必不可少的。)
(二)组装基本电路
1.实验指导。
我们明白了手电筒其中的装置,老师给每组的同学都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出示材料:电池夹,安装电池用的;小灯座,安防灯泡的;开关,控制电源的;导线,连接各部分全靠它。待会儿看看哪组桌子上的灯泡先亮起来?
(1)交流实验方法。
动手之前先动脑,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制定出可行的方法,再动手实验。
(2)汇报方法。
(3)老师补充。
同学们真会动脑,办法想的很周密,现在请同学们分好工,动手连一连吧!同时老师提醒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利用材料,不能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正负两极连接起来。老师给每组同学提供一张记录卡,不要忘记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实验记录表如下)
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现象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导线 一个开关 一个灯泡 一个电池 导线 一个开关 两个灯泡 一个电池 导线 一个开关 一个灯泡 两个电池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观察活动。
(教师巡视参与活动,每组选做一次实验,只要灯泡亮即为成功。)
3.学生汇报交流。
(简介各小组的完成情况)现在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组在实验中是怎样连的?有什么发现?其他成员可作补充。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结合自己组的连接线路图进行汇报。)引导学生得出让小灯泡亮起来需要电池、导线、小灯泡,重点对比体现“发亮”与“没亮”的连接方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学生的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让学生以画图的形式进行汇报自己的发现。
真看出团结的力量大来了,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但让灯泡连起来了,还画出了电路图,真了不起!说一说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
预设:
生1:电也有它自己的路,这条路还有一定的方向,总是从电池的正极出发顺着导线流动,进入小灯泡以后,通过开关、导线回到电池的负极,当这条路是畅通的,小灯泡就亮起来了,我们说这是这是一个完整的电路。
生2:一个完整的电路包括:电源、电器、开关、导线。
2、展示交流,得出结论。
(1)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