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乡土的中国学案部编版必修上册.doc
PAGE
PAGE15
第五单元乡土的中国
爱恋乡土,进而爱恋祖国,原本是人类共同的情怀。因为家乡是人自身的确证,是人相识世界最重要的起始。中国人也是如此,或者说更是如此。因受特殊生存环境与社会意识的影响,它有一些独特的表现,背后深藏的是悠久的文化意味。对乡土的怀恋,其实就是对广义的中国文化的怀恋。用中国学者李大钊的区分,假如说西方文化是一种“动”的文化,那它就是“静”的文化;再依陈序经《东西文化观》一书所探讨的,假如说西方文化是一种“游而求食”的“动物文化”,那它就是“植根于土壤”的“植物文化”。中国人对乡土的怀恋,就像树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文化土壤。
习近平“三农”金句里的乡土中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中包含着浓浓的乡土中国情,为新时期农业改革发展供应了重要遵循。
1.把广阔农夫对美妙生活的憧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
时间:2024年3月8日
场合:习近平参与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话语:要充分敬重广阔农夫意愿,调动广阔农夫主动性、主动性、创建性,把广阔农夫对美妙生活的憧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阔农夫根本利益、促进广阔农夫共同富有作为动身点和落脚点。
2.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遗忘农夫、不能淡漠农村。
时间:2015年7月16日至18日
场合:习近平在吉林调研时指出
话语: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遗忘农夫、不能淡漠农村,必需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动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相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
3.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时间:2015年1月20日
场合:习近平在云南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工作时强调
话语:新农村建设肯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留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4.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时间: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
场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
话语:要更加重视促进农夫增收,让广阔农夫都过上华蜜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
人民时评: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盛玉雷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常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爱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闻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仔细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逝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实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日,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爱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
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须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爱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很多漂亮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间边缘的古村落”,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700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国家爱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简洁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爱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当然是村落爱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爱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爱护才有更坚实的基础。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赞扬当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记得住乡愁”,指出要留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湖北峒山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漂亮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殊是古村落要爱护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很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