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妇产科手术麻醉课件.ppt

发布:2017-11-23约4.81千字共4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妇 产 科 麻 醉 妇科手术的麻醉 麻醉特点 脏器(子宫、输卵管、卵巢及阴道)位于盆腔深部,要求麻醉有足够的镇痛和肌肉松弛。 手术的特殊体位(头低位或截石位)对患者呼吸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病人以中老年为主,常并存高血压、冠心病、贫血等,麻醉前应给予治疗和纠正。 麻醉选择 硬膜外麻醉:一点穿刺法(L2-3) 两点穿刺法(T12-L1和L3-4) 脊麻与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L2-3或L3-4) (腰硬联合麻醉) 全身麻醉 常见手术的麻醉 子宫、卵巢及输卵管切除手术(最常见) 术前准备 麻醉方法的选择 术中管理 常见手术的麻醉 常见手术的麻醉 宫外孕破裂(最常见妇科急症) 病理生理的改变(休克分期) 麻醉方法的选择(失血程度) 术中管理 常见手术的麻醉 宫腔镜检查与手术 膨宫介质:为膨胀宫腔,视野清晰。减少子宫出血和便于操作。 二氧化碳、低粘度液体(生理盐水等)、 高粘度液体(32%右旋糖酐-70) 麻醉方法的选择 术中管理:预防迷走神经紧张综合征 迷走神经紧张综合征 该反应源于敏感的宫颈管,受到扩宫刺激传导至Frankenshauser神经节,腹下神经丛,腹腔神经丛和右侧迷走神经,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恶心、出汗、低血压、心动过缓,严重者可至心跳骤停。 宫颈明显狭窄和心动过缓者尤应注意预防。(静脉给予阿托品) 产 科 麻 醉 麻醉特点 麻醉药对母体与胎儿的影响 麻醉性镇痛药和麻醉药的特点: 有不同程度的中枢抑制作用。 有一定数量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影响胎儿各器官的功能。 麻醉药对母体与胎儿的影响 使用注意事项: 必须慎重考虑用药方式、剂量及用药时间 仔细评估胎儿和母体的全身情况 避免胎儿在药物抑制高峰时刻娩出,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早产儿更应慎重 麻醉性镇痛药 吗啡 极易通过胎盘,且透过早产儿血脑屏障的浓度大于哌替啶,可引起新生儿呼吸抑制。 对母体的副作用有直立性低血压、恶心、呕吐、胃排空延迟。 目前产科已弃用吗啡(静脉注射)。 麻醉性镇痛药 哌替啶 母体静脉注射50mg后,2分钟内胎血即可检出,6分钟后母、胎血内浓度达平衡。肌肉注射时,脐静脉的哌替啶出现延迟,浓度亦较低。 哌替啶在胎儿娩出前1小时内或4小时以上使用时,不引起新生儿的呼吸抑制。 有促进宫缩作用,使宫缩频率及强度增加,缩短第一产程。 麻醉性镇痛药 芬太尼 在胎儿娩出前静脉注射芬太尼,可迅速通过胎盘,使新生儿发生呼吸抑制。 在第一产程,硬膜外应用小剂量的芬太尼可以提供满意的镇痛,同时不产生运动阻滞,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与低浓度局麻药联合应用于分娩镇痛(无痛分娩),同时加强子宫收缩,缩短第一产程。 非巴比妥类镇静药 安定 易于透过胎盘,静脉注射10㎎后30-60秒内、肌肉注射10-20㎎后3-5分钟内即可进入胎儿。 安定可引起新生儿血内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易诱发核黄疸。 非巴比妥类镇静药 咪达唑仑 抗焦虑、催眠及抗惊厥的作用为安定的1.5-2倍。 高度亲脂性,可迅速透过胎盘,但透过量少于安定。 无镇痛作用,但可降低吸入全麻药的MAC,与麻醉性镇痛药有协同作用。 有一定的呼吸抑制,对血流动力学也有影响。 非巴比妥类镇静药 氯丙嗪 主要用于先兆子痫和子痫病人,以达到解痉、镇静、镇吐及降压作用。 肌肉注射12.5-25㎎后1.5-2分钟可通过胎盘,对子宫无明显影响,过量可引起中枢抑制。 少数敏感者可出现一过性黄疸,患有严重肝损害者慎用。 非巴比妥类镇静药 氟哌利多 安定作用相当于氯丙嗪的200倍;镇吐作用相当于氯丙嗪的700倍。 静脉注射后3-5分钟即可在脐静脉血中检出,最佳效应时间约3小时。 对子宫肌张力无影响,过量可产生中枢抑制,临产妇应慎用。 可影响新生儿Apgar评分和神经行为评分。 局部麻醉药 酰胺类和酯类 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后,母体静脉血局麻药浓度可在20-30分钟时达最高值,脐静脉血中浓度在30分钟时达最高值。 不同局麻药进入胎盘的速度不同,影响因素有:①局麻药的蛋白结合度与母体血浆蛋白的结合度;②局麻药的分子量;③局麻药的脂质溶解度;④局麻药在胎盘中的分解代谢。 全身麻醉药 氯胺酮 1968年用于产科手术,具有催产、消除阵痛、增强子宫肌张力和收缩力的作用。 对新生儿无抑制,偶可引起新生儿肌张力增强和激动不安(有报道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