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麻醉-王东.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妇 产 科 麻 醉 王东 妇科手术的麻醉特点 手术-充分的麻醉镇痛和肌松,有效抑制牵拉反射。 病人-中老年人居多,合并症较多,多继发贫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视情况予以纠正。 麻醉-术前充分准备;术中密切观察;术后完善镇痛,促进康复。 麻醉选择 硬膜外阻滞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 全身麻醉 妇科常见手术的麻醉 子宫及附件切除术 麻醉准备: 多为中老年人,可能伴有并发症,予以治疗,贫血Hb达80g/l以上。 麻醉选择:首选择椎管内麻醉,有禁忌选全麻。 麻醉特点:加强生命体征监护 注意体液动态平衡 巨大卵巢肿瘤切除术 麻醉准备:呼吸-吸氧、抗炎治疗 循环-脱水利尿 消化-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 麻醉选择:首选全麻。 麻醉特点:注意放囊液或搬动肿瘤对血压的影响。 妇科急症(宫外孕、卵巢肿瘤扭转、黄体破裂、会阴外伤) 麻醉准备:迅速了解判断病情,做必要的检查和交叉配血。 麻醉选择:无休克-硬膜外或腰硬联合 休克-全麻(饱胃清醒插管) 麻醉特点:严密检测,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保护肾功能。 腹腔镜手术 麻醉准备:常规准备。 麻醉选择:全麻或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 麻醉特点:注意呼吸循环稳定(气栓、反流和误吸);全麻应监测PETCO2。 会阴部手术 麻醉准备:常规准备。 麻醉选择:全麻、硬膜外、腰硬联合麻醉。 麻醉特点:截石位,注意体位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产科麻醉的特点 孕妇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妊娠妇女可伴发一些疾病,并易于恶化。 全面考虑术前用药与麻醉用药对母子的影响,麻醉力求简单、安全。 产科急症手术,麻醉医师应了解病理产程的经过,全面估计母子情况。 呕吐误吸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做好麻醉前准备和各种急救措施 循环系统 血容量变化:逐日增多,33周达最高峰,呈生理性贫血。 心脏改变:心率逐渐加快,34-36达高峰,心脏向上、左移。 血流动力学改变:心排量增加20-28周达高峰;末期血压受体位的影响,宜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 呼吸系统 呼吸频率增加15%和潮气量增加40%,肺泡通气量增加70%。 膈肌上抬,肋骨水平位,胸廓顺应性减少45%,补呼吸量和残气量各减少20%,功能残气量减少20%,吸入麻醉药在肺内较少被稀释,可加速血/气分配系数较高的麻药的麻醉作用。 疼痛可加重呼碱,可在阵痛间期通气不足加之氧离曲线左移,造成低氧血症,危及胎儿。 消化系统 孕激素致全身平滑肌普遍松弛,胃肠道张力减低、蠕动减弱,排空延迟,但酸度增加。 胃贲门括约肌松弛、胃的位置改变以及腹压增加,易致胃内容物反流而导致误吸。 血液系统 血容量增加50%,以血浆增加为主,红细胞仅增加20%,Hct降至35%,Hb110~120g/l,呈生理性贫血。 FDP,凝血因子活性明显增加及血小板轻度增加,使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发生DIC。 WBC稍增加,嗜酸细胞减少,如产后发生休克并有嗜酸细胞增加,应按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处理。 内分泌系统 为满足适应性变化的需要,腺垂体增大;甲状腺素分泌增加,基础代谢率增高,氧耗量增加;甲状旁腺呈生理性增生,激素分泌增多,钙离子浓度下降,临床上多见低钙血症。 脊柱 妊娠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使椎管内静脉丛呈怒张状态。硬膜外麻醉时穿刺针及导管易误入血管,增加出血或(和)局麻药毒性反应的机会。硬膜外腔变窄,容积变小,易使麻醉平面升高。 麻醉药对母体与胎儿的作用 麻醉性镇痛药-易透过胎盘 对孕妇的影响主要是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胃排空延迟、体位性低血压和在分娩潜伏期抑制产程进展等。 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主要是呼吸抑制,呼吸性酸中毒和新生儿神经行为的改变。应用时备新生儿复苏,必要时纳络酮拮抗。 1.吗啡:透过早产儿血脑屏障的浓度大于哌替啶,故禁用于早产儿。子宫张力降低,产程延长。 2.芬太尼、舒芬太尼:CEA镇痛小剂10~25ug或舒芬太尼5~10ug,对新生儿无呼吸抑制。促进子宫收缩,子宫张力不降低。消除半衰期短,作用持续时间短 3.哌替啶:静脉—快(50mg —2min内胎血 可检出,6min母胎浓度平衡); 肌肉—慢(娩出前1h内50~100mg用药与未用药无明显差异; 前2h内肌肉注射,呼吸抑制明显增高 ; 用药后4h内娩出者,呼吸性酸中毒的程度增加) 呼吸中枢-去甲哌替啶、哌替啶酸 、去甲哌替啶醇,胎儿肝内2—3h形成。 娩出前1h内或4h以上肌注。 促进子宫收缩,子宫张力不降低。 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 曲马多:效价低,生物利用度较高。可通过胎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