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素E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效果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前列腺素E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对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肝硬化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丹东市职工疗养院消化科2014年3月~2015年12月确诊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共63例,采用抛硬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观察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阿昔洛韦60 mg,1次/d,静点,30滴/min;同时口服拉夫米定及呋塞米和安体舒通片利尿治疗,观察组在次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前列腺素E10 ug,1次/d,30滴/min,每半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同观察1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以及其他相关血清蛋白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治疗前ALT、AST、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指标以及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理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ALT、AST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抗病毒、利尿等基础治疗前提下,前列腺素E可以有效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具有一定程度提升人体血清免疫蛋白的疗效,并且没有发现相关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前列腺素E;失代偿期;肝硬化;效果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顾名思义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以肝脏组织为主的炎症反应[1]。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本市地处辽东,沿江沿海且是中朝边境,由于鱼虾等带毒生猛海鲜的食用加上边境城市个别不法分子毒品的摄入,乙型病毒肝炎颇为严重,该病迁延反复,久治不愈。因其早期发病无显著临床症状,往往容易受到忽视,最终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为有效控制失代偿期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本科室近期选取相关病例以基础治疗为前提加用前列腺素E进行临床研究,探求该药对本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具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丹东市职工疗养院消化科2014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确诊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共63例,采用抛硬币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8.42±1.21)岁;病程为5~20年;其中5例患者合并糖尿病病史,7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3例患者合并冠心病病史;观察组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49.32±1.25)岁;病程时间为6~20年;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有6例,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有7例,合并冠心病患者有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一般基础资料对比物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具有对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原发病为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现继发为失代偿性肝硬化。治疗周期开始对两组患者均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阿昔洛韦60 mg,1次/d,静点,30滴/min;同时口服拉夫米定及呋塞米和安体舒通片利尿治疗,观察组在基础对症治疗前提上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前列腺素E 10 ug,1次/d,30滴/min,每半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同观察1个月。记录并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以及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的差异
1.3疗效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对患者临床体征及理化治疗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治疗结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其中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腹水显著消退,血清白蛋白水平提升,ALT、AST指标大幅度显著下降。有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缓解,腹水部分消退,血清白蛋白及ALT、AST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患者临床体征及理化指标均未见改善,甚至病情有所加重
1.4统计学原理分析 统计数据采用SPSS20.0分析,计量相应资料运用(x±s)来表达,运用t值进行检验,其中计数资料运用变量方差χ2来验证,P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