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女娲造人》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第23课《女娲造人》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创造人类的故事,通过描绘女娲的形象和她的创造过程,展现了古代人民对生命起源的想象和敬畏。课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女娲的形象和她的孤独;第二部分描述女娲捏土造人的过程;第三部分讲述女娲造人后的喜悦和人类生活的美好。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女娲造人》,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神话语言的象征性和夸张性,提升对古代神话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和创作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神话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评价。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神话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4.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中的美学价值,培养对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能力,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神话故事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难点:
1.深入理解神话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2.将神话故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发共鸣。
解决办法:
1.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了解,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神话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相关文化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探讨神话故事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相关活动,如创作以神话故事为背景的短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神话故事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女娲造人》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神话故事的现实意义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复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神话故事。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课文内容、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性和互动性。
2.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如在线投票、问答等,提高学生参与度。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神话故事的理解。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女娲造人》的预习资料,包括课文原文、背景资料和预习问题。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女娲造人的过程体现了哪些品质?”“神话故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的预习任务提交情况,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和质量。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课文和背景资料,理解故事内容和深层含义。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平台,教师进行初步评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深入学习做准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与女娲造人相关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如女娲的形象、造人的过程等。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女娲造人的象征意义。
-解答疑问: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提问与讨论:学生勇敢提问,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掌握神话故事的分析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女娲造人》相关的写作或分析作业。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的神话故事书籍、网站链接等